取火器旅行记

作者: 刘小方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1-01-14

文章详细介绍了人类取火器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阳燧、木燧、火镰到现代的火柴和打火机,展示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对火的依赖和技术的创新。

有意识地使用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关键标志。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点火可能只需要按动按钮、旋转开关,或者手指间的一个开合动作就能实现。但对于古人来说,要拥有简单、轻盈、安全的取火器却并不容易。

为了便捷地生火,人们先是千方百计保存自然界的火种,而后进行了阳燧、木燧、火镰、火柴、打火机等的一系列创新和努力。夜行和饮食对火的依赖,使各类取火器成为早期人类迁徙和旅行的必需品。这种迁徙和旅行也加速了地区间文明的交流,让全世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烟火之地。

在希腊神话中,火源自太阳,原本由众神之王宙斯所掌控。后来,为了将火带给人类,天神普罗米修斯特意折取“奥林匹亚”圣山上的茴香神树树枝,设法避开宙斯的监控,当太阳车从天上驶过时,他偷偷地将树枝伸到车的火焰处点燃,然后把火种带到了人间。

与希腊神话相似,中东地区诞生的拜火教也认为“火自天降”。其教徒以火为圣物,对火进行膜拜,更带着火旅行。从时间上看,拜火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整个中亚最为重要的古代宗教。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古人认为火并非从天而降的礼物,而是人们对木与木的摩擦观察和实践的结果。如《韩非子·五蠹》中说:“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种钻木取火的工具被称为“木燧”,虽然略显烦琐,但取材方便,所以直至20世纪初,中国仍有不少偏僻地区采用这种生火方式。

虽然没有“火自天降”的神话和传说,但中国人却有着从太阳取火的思考和一系列创举。早在西周之前,中国先民就发现了凹面聚光生热的现象,并制作出一种叫“阳燧”的取火器。

关于阳燧的制作方法,《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意思是说用铜锡各具其半合金铸成的凹面镜,能在太阳光下形成焦点以取火。

为了更好地引火,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人还改进了引火材料,这种材料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作“法烛”或“发烛”。

18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类似于今天的火柴。经过20余年的技术革新,到了1830年,法国人沙利埃用白磷制作出手指长短的小火柴。到了1833年,瑞典的卑尔加城出现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专门生产涂有硫磺、白磷、树胶和二氧化锰等混合易燃涂料的火柴。

火柴诞生之后,很快就从瑞典、法国等地旅行到欧洲各国,也登上远航的轮船来到了东方的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对这种西洋跨海而来的“自来火”既感到震撼惊奇,又乐意高价购买,还给它起了一个简单的名字——“洋火”。

时至今日,诸多取火器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千百年来,正是生火、取火工具的出现和旅行,才确保了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延续。面对逝去的岁月,不妨让我们对这些小小的器物致以深深敬意,感谢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光亮。

UUID: a867718f-1e97-454b-8b8a-92d17999795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1-14_取火器旅行记.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