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寒潮凶猛,基本上全国各地都面临大降温,北京更是直达20年来的最低温,所有的户外水体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前几天,有人给我们编辑部发了这样的景观:北京疑似冰圈。拍摄地点:北京为蓝自然营地鹭湖。我们一看,这怎么这么像冰圈呢?正好,借着这个讲“冰圈”的机会,跟大家一起盘点一下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出圈方法。
“冰圈”可能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概念,其实就是指那些河流、湖泊的水面上圆形的冰块。在比较早期的图书或杂志上,人们一度把这种景观跟未解之谜联系起来,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讨论,这些正圆形的冰圈是不是可能是由人类做恶作剧切割出来的,或者直接就是超自然现象,但是其实这就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景观。只不过比较罕见,所以一旦形成就会导致人们的好奇。
冰圈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见得比较多,大多发生在北极圈的区域内,所以目前国外报道的比较多。不过国内也不是没见过,比如在沈阳就曾经出现过。冰圈的大小和形态都不一样,有些个头很小,而且一个个孤立地漂浮在水面上,有些个头很大,还有一些就如北京郊区出现的,出现在冰层中。
形成冰圈首先需要有流动的水体,比如河流的河道,在这些河道中,当温度降低,河面结冰,冰层下方的水流依旧在流动。一旦这里的冰层发生大面积破裂,在水流的带动下,破裂开的冰层就会发生旋转,旋转过程中破裂开的冰块不断与周围的冰层发生碰撞和摩擦,这时候这些破裂的冰块的棱角就会被不断破坏,最终形成没有棱角的圆形。
不过以上只是简化的理论,在现实中要形成冰圈,其条件还是比较苛刻的,并不是所有的河面上冰层破裂都会形成冰圈。其中最主要的是水流的方向,在平直的河道中,水流基本上只是沿着一个方向流动,很难带着冰块发生旋转。一般需要在河流拐弯处,或者是河道变窄、变宽,又或者是入湖口、入海口,在这些地方,水流并不会完全按照直线走,而是会发生流向上的改变,在这里才有可能带动冰块旋转。
除了这种冰圈之外,另外一种自然界出现的圈圈就是蘑菇圈了。在春夏季节,下了雨后的树林间、草原上,如果去采蘑菇的话,就会经常见到蘑菇长这样:一种或者是几种不同的蘑菇长成一个圈。
蘑菇圈其实也是自然现象。蘑菇的结构,分为地下的菌丝体和地上的子实体两部分,我们吃的蘑菇的伞状结构,就是蘑菇的子实体,它的功能只有一个: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地下的菌丝体才是蘑菇的最主要部分,它们主要起到吸收、储存、运输和代谢营养物质的功能。
当一个蘑菇孢子飘飘荡荡到达一片新的土地,它会迅速在地下开始生长。在生长过程中,这些菌丝体会沿着所有方向均匀生长——也就是说,它们在地下的形态类似一个圆盘。在生长的过程中,一部分的菌丝体为了繁殖,会在地表形成子实体,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蘑菇。
在最初的时候,菌丝体很小,所以可能蘑菇只有一个,逐渐地,菌丝体越来越大,它们呈放射状扩散到周边,这时候当它们再长出子实体的时候,就会长成一个小圈圈。
随着时间的流逝,菌丝体越来越大,在中心部位的菌丝相继老化死亡,而且中心部位的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也因为菌丝体的扩张而消耗殆尽,于是在菌丝体圆盘的内部将会不再生长子实体,而外部活力较强、土壤营养丰富的菌丝体区域就开始生长子实体,这些子实体在地表就形成了我们见到的蘑菇圈了。
这个我本来不想提,但是考虑到很多人可能对此印象深刻,所以觉得还是提一下比较好。在80、90年代的时候,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刊杂志,都争相报道麦田怪圈的事情,大概说的就是某地一夜之间出现形态复杂、图案精细、体型巨大的麦田怪圈,这而且麦秆没有人为折断的痕迹,看上去不是人能做出来的,所以极有可能是外星人做的,比如是飞碟向下喷气造成的。
麦田怪圈直到现在都还是部分人或媒体(比如某度百科)眼中的典型地球未解之谜。其之所以成为谜,一方面是因为怪圈的形态非常复杂,不似人力所能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怪圈中麦子的倒伏都沿着同一个方向,而且麦秆也没有折断的痕迹。
但是这个所谓的谜,其实在1991年就已经解开了,两个英国人,道格·保尔(Doug Bower)和戴夫·乔利(Dave Chorley)就已经承认,这些怪圈是他们做的,工具很简单,木板和绳子。为什么做圆圈?因为它最好做,绳子系在中点,绑在人身上,人用木板沿着同一个方向把麦子压一圈就做好了。
至于麦秆不会折断,等到了夏天,大家可以找一丛狗尾巴草,用木板把它压倒,再看看它的杆子会不会折断,这些植物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