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降温,全国很多地方都已经降雪,大家纷纷开始堆雪人,各种比拼。但有雪堆就了不起吗,哪里还不会下雪了(北京退出群聊)。下大雪,雪还很懂事就厉害了,有的雪还会把自己堆起来呢。这些雪做的蛋糕卷,谁看了不说一声牛叉!这并不是人造景观,而是货真价实的自然杰作——“雪卷”(snow roller)。雪卷看上去洁白松软,好像冰激凌、棉花糖,大的能有半人高,小的就如拳头大。
无论大小,身后都拖着一条长长的痕迹,一直延伸到远方。不同地方的雪卷,模样也不尽相同:有的横躺在地,有的端正站立;有的细细长长,像卷起的地毯,有的短厚浑圆,像一团棉绒球。上面那种圆圆的雪卷算是常见的,还有两种不太常见的雪卷:长筒形雪卷和“直立”雪卷。长筒形雪卷很少见,因为风力和地面摩擦力并不均匀,“长筒”很容易被撕裂,分成许多个小段雪卷。大自然这位“高级甜点师”,做雪卷时对雪的质地有很高的要求。
最好的材料,是刚降落的新雪,非常松软,又有一定的黏性。这样的雪容易在滚动中一圈圈粘结起来——如果你玩过堆雪人、打雪仗,肯定知道这样的雪是最好用的。雪质好、滚动路线上障碍物少的雪卷,才能滚得更大更远。这层新雪还不能堆得太厚,否则雪卷滚不了多久,就变得庞大沉重,无法再向前推进;但也不能太薄,那样不利于雪卷成形。堆积到5~8厘米厚是最合适的。若在新雪之下,还有一层半结冰的积雪,就再妙不过了。
因为半结冰的积雪层表面光滑、坚实,没什么黏性,有助于雪卷的滚动。只有“食材”还不够,烘焙甜点还需掌握火候,做雪卷,则需要太阳的配合。雪后有一点阳光,将地表温度控制在冰点(0℃)附近,这样,雪层表面始终呈半融化、半固结的状态,雪卷一滚起来就不想停下。滚雪球,一般会先捏个雪核,围绕它不断滚动,让雪粒层层附着在外,最终成为一个大球体。大自然做雪卷也是这样。
最初的雪核,是大风从地面刮起来的一整块雪,或是从树枝、石头上掉下来的一块积雪。这雪核在风力驱使下向前滚动,一圈圈地裹上雪粒,越滚越大。因此所有天然形成的雪卷,都拖着一条长长的滚动痕迹。风力和风向,对雪卷的形成至关重要:要有持续稳定、方向基本不变的风。风力太大,雪块会直接被吹散,风力太小则根本吹不动,时速40公里(风力6级左右)的风最合适。雪卷大到一定程度,风就推不动它了。
碰到石头、杂草、灌丛,也会让它停下脚步。所以,在地形开阔、障碍物少、又有一定坡度的地方,雪卷顺坡而下,更容易变得大而漂亮。雪卷虽然看着松软可爱,但实际上,能够粘结成卷、在雪地上长距离滚动,它们的内部结构已相当密实。很多“大个头”雪卷,都又硬又沉,有些甚至站个人在上头也不会破碎。当然了,这种绝美的雪卷是不会轻易出现的。要造出天然的雪卷,对于雪质、气温、地形、风力风向都有苛刻的要求。
任何一个条件不达标,就可能出现失败之作。北美平原各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是盛产雪卷的地区。而对于我国人民来说,雪卷就不常见了。不过,那些“功亏一篑”、没能成为雪卷的作品,还是有的。当其他条件合适,但风力不足时,被风吹起的雪量有限,滚不动,就只能在雪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波浪纹。随着风力增加,波浪纹会发展成波浪式的雪堆。如果同一方向的风力持续稳定增强,就能继续发展成一侧缓、一侧陡的雪檐。
能够造出雪檐的风力已经很大,会形成风雪流,又称“风吹雪”。新疆乌鲁木齐市附近就曾遭遇风雪流,阻断交通,使车辆受困。如果风力增强,风向却不固定,就只能吹起一个个孤立的小雪丘了。这也是我国北方常见的雪景。总之,想见到雪卷没那么容易,能遇到就幸运。我只见过下面这种卷,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