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团队再发Nature!首次展现完整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作者: 库珀

来源: Nature

发布日期: 2021-01-07

潘建伟团队及其合作者首次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综合通信链路距离长达4600公里。该网络由700多个光纤量子密钥分发链路和2个高速“卫星-地面”自由空间QKD链路组成,展示了量子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已趋于成熟。

2020年12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研发的“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一度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了解,“九章”在求解5000万个样本的高斯玻色取样问题时只需要200秒,而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富岳”需要6亿年,“九章”等效地比谷歌的量子计算机“悬铃木”还快100亿倍。

1月6日,潘建伟团队及其合作者又在量子通信方面推出了重磅成果,他们首次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综合通信链路距离长达4600公里。相关论文以“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为题,在线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Nature上。

这项成果中展示的量子通信网络由700多个光纤量子密钥分发(QKD)链路和2个高速“卫星-地面”自由空间QKD链路组成。地面光纤网络采用可信中继结构,覆盖2000多公里,卫星对地面的平均密钥传输速率达到每秒47.8 kb,比之前提高了40倍以上,其信道损耗可与对地静止卫星和地面之间的信道损耗相比,从而使通过地球同步卫星构建更通用和超长的量子链路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通过集成光纤和自由空间QKD链路,QKD网络扩展到了2600公里以外的远程节点,使网络中的任何用户都可以与其他任何用户进行通信。简单来说,利用了量子纠缠的物理特性。

在量子力学里,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会综合形成整体性质,科学家们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原理上,无论相距多远,一对纠缠量子只要其中一粒状态产生变化,另外一粒也会立即出现相应的转变,爱因斯坦曾将这种现象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近年来,基于可信中继的量子网络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被验证是可行的,并且有一个广泛接受的实落地路径:通过光纤的城内城域网、使用主干网的城际连接和通过卫星的超长距离通信。但是,构建一个大规模的能实际应用的量子广域网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工程问题。

一个实用的量子通信广域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与连接大规模区域内分布式用户的各种拓扑结构兼容;解决基本的网络结构和管理方法;使用适应方便扩展的标准QKD设备;保持已知的和潜在的安全性;保持长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今,潘建伟团队在这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该网络线路部署了四个关键的队列管理器(QMAN,红色箭头),分别坐落在北京、济南、合肥和上海,由一条超过2000公里的主干光纤链路和两条连接兴隆和南山的地-星链路(相隔2600公里)相连接,在地面上,光纤网络已服务于150多个用户。

主干光纤链路由可信的中继连接(主图像中黄色圆圈),每个QMAN由所有三种节点类型组成,网络中有三种类型的节点:用户节点(紫色圆圈)、全通光开关(绿色圆圈)和可信中继(粉色圆圈)。

在量子通信的网络架构和管理方面,主要由应用层、经典逻辑层、经典物理层、量子逻辑层和量子物理层5层组成。论文中举了个典型的例子,从北京到上海的量子安全通信传输大概分几步?如上图所示,可能包含10个环节。

消息传输命令从北京的用户发送到计算机(1),计算机将命令发送到密钥管理系统以请求密钥(2),并发送给路由器以找到用于经典信息传输的经典路由(3)。密钥管理系统会检查密钥是否足够,如果是,它将密钥发送到计算机(4);否则,它将向量子系统服务器发送命令以生成更多密钥(5)。

量子系统服务器将命令发送到量子控制系统(6),该系统会找到最佳密钥生成路径并发送命令以生成密钥(7),密钥在量子物理层中生成并存储在密钥管理系统中(8),在使用密钥对消息进行编码或解码之后(9),信息可以安全地传输给上海的用户(10)。

同时,团队还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拓扑结构来研究和处理各种参数,例如成本、安全性和性能等。

对于北京、济南、上海和合肥四个关键城域网,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类型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北京城域网为例,核心是一个由12个可信节点组成的环路网络,这样的拓扑结构设计能有效避免避免单个节点的故障或拒绝服务,控制中心节点是12个环网节点之一,对整个网络起控制作用。大多数终端用户能连接到可信节点,所有的终端用户都能与邻近的可信节点共享一个量子密钥,通过可信节点,他们可以进一步与网络中的每个人共享信息。

关于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主要靠位于兴隆和南山的两个地面站,他们之间相距约为2600公里,中间的通信靠中国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Micius)。“墨子号”卫星上安装了基于BB84协议的空间合格QKD发射机。

BB84协议是世界上第一个量子密码协议,是由量子物理学家查尔斯·贝内特(Charles Bennett)和吉尔·布拉萨德(Gilles Brassard)于1984年联合开发的一种量子密钥分配方案。

据论文描述,研究人员改进了入射光束和地面采集系统之间的光学空间模式匹配。与先前的实验相比,增强后的地面站的接收效率提高了3倍。

同时,他们使用了新的5nm光谱滤光片代替10nm滤光片,以进一步抑制背景噪声。“墨子号”卫星沿太阳同步轨道运转,高度约500公里,并于当地时间00时左右通过南山地面站时,研究人员进行了量子密钥分配实验,获得了持续时间(364s)的实验数据。在轨道中心点附近达到最高的筛选密钥速率为462kbps。经过高效的BB84后处理程序,提取出最终的安全密钥。

为了展现量子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潘建伟团队还绘制了2017年一年内主干网四大城域网之间的平均密钥率变化,系统趋于稳定,最小密钥速率一般大于20kbps;以及2017年12月内,每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平均密钥速率,所有31条主干链路的密钥速率都远高于28kbps,最大密钥速率达到235.4kbps。团队在论文总结中表示,量子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趋于成熟。

当然,如今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背后直接相关的工作已经跨越了近10个年头。这项论文中提到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1年12月立项,2016年8月发射入轨。

该卫星上主要有5个有效载荷,包括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量子纠缠源、量子试验控制与处理系统、高速相干激光通信机等;2017年6月16日,墨子号在实验中实现两个量子纠缠光子被分发到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距离后,仍可继续保持其量子纠缠的状态。

而那条全长2000余公里的主干线,在国内也被称作“京沪干线”,是中国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于2013年7月立项,2016年11月建成,2017年8月底完成了全网技术验收,并在2017年9月29日正式开通,位于京沪干线上的金融、政务等机构可利用这一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进行加密通信。

日前,潘建伟在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中曾表示,量子加密通信并不是要颠覆或者取代现有的通信方式,反而是可以大幅提升现有系统的安全性。放眼国际,从1992年首个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功以来,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欧洲多国在内的科研机构都在致力于量子通信网的研发和建设,量子加密通信技术逐渐成为大国未来科技竞逐的高地之一。如今,基于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雏形已现。

下一步,随着覆盖范围扩大、相关核心器件和技术的迭代,以及相关应用标准和规范制定,量子通信时代或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UUID: 8e149d0b-d4e4-49c3-80fe-188e2fb14dc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1年/2021-01-07_潘建伟团队再发Nature!首次展现完整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总长4600公里,实际应用已趋于成熟.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9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