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
光是看到这篇图文你可能已经开始打哈欠了。哈欠的传染性大家都深有体会——身边小伙伴打了个哈欠,你也会忍不住打一个。
我们常把打哈欠和疲劳困倦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你在毫无倦意的时候也会打哈欠。一项2014年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是为了给大脑降温,让我们保持清醒。
而对于哈欠的传染性目前科学界有几种假说。最新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哈欠的传染性来自人的共情力,也就是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力强的人更容易被他人的哈欠传染,并且关系越亲近,传染效果越明显。
生理学上对此的主流解释有两种:一种假说认为,这是我们无意识的模仿行为,被传染哈欠时,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参与调控模仿行为)会做出反应;另一种假说认为,就像我们看到好吃的会流口水,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与哈欠相关的信号会触发这一反射活动。
看到这里,你打哈欠了吗?
哈——哈——你一个,我一个,哈欠无限反弹!
为什么月亮白天看是白的,晚上又变黄?
某些日子的清晨你会看到一轮苍白的月亮高高挂在天上,就像你被迫早起的面色(戳这里看为什么白天也会看到月亮)。
可一到夜晚,月亮就变黄了,是夜间暴露本色了吗?
看过太空中的月球照片,我们知道月亮的本色才不黄,而是灰不溜秋。
月球的“真面目” | 图源:NASA
月表一块块较暗的区域叫做“月海”,是由玄武岩构成的低洼平原,颜色相对亮的地方则是以火成岩为主的高地。月球本身不发光,对阳光反射越强的区域,就显得越亮。
那为什么月球在地球上看就时白时黄,甚至还有红色的血月?
这都是因为大气层这层滤镜。大气层中的微粒会散射光线(瑞利散射),其中短波的蓝光容易被散射掉,让月亮呈现出偏黄的暖色调。
而当月亮升得很高,比如某些天的清晨时,月光直射向地面,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路径较短,散射作用弱,又有更强的阳光掩盖,所以看起来是白色的。正午的太阳亮白,朝阳、夕阳橙红同理。
血月的形成也一样,它通常伴随月全食出现。由于地球的遮挡,阳光需要穿过地球大气层边缘到达月球,再反射到地球上,这个过程中大部分蓝光会被散射掉,使月色显得偏红。
血月还会出现在大气足够浓厚时,比如严重的雾霾天。密集的颗粒物对月光产生强烈的散射作用,使月色鲜红如血。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期间,大气雾霾严重,就曾出现血月。
“今夜的月色真美。”
“那是月球上的玄武岩和火成岩反射阳光的颜色。”
太阳快下山时为什么感觉速度加快了?
日落时,太阳仿佛是着急下班,刚刚还光芒普照,不一会儿天色就暗下来了。
太阳在我们头顶上升落总给人一种它在绕着地球转的错觉,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更替。
地球自转的速度基本恒定,大约每4分钟转1°。同一时间,你在看日落,另一个国家的人却正烈日当头,而它们都是同一个太阳。
地球自转模拟动画 | 图源:Wikipedia
虽然白天的时间会因地球公转变长变短,同一天内,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的移动速度并没有多大变化。
那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太阳跑得更快的错觉?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太阳靠近地平线时,地面参照物让我们对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蓬佐错觉示例:远处的黄线看起来更长,实际两条黄线等长 | 图源:Wikipedia
另一方面,由于蓬佐错觉(Mario Ponzo),背景会影响我们对物体大小的感知,此时的太阳显得更大,也会让移动幅度看起来更大。
大冷天里自来水管为什么没被冻住?
最近一波波寒潮来袭,南方、北方的小伙伴都瑟瑟发抖。
又是冻人的一天
可即使是在零下几十度的大北方,自来水管还是能哗啦啦地顺畅出水。
从水厂到千家万户,自来水需要长途跋涉,又如何抗住外界零下的低温?
最简单的方法是让自来水管隔绝外界低温。
根据我国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生活小区的给水管道铺设需要考虑土壤冰冻深度,“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不得小于土壤冰冻线以下0.15米”。而且要根据当地情况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
在建筑内,管道和外墙的距离也要不小于1米,而且大北方室内还有暖气。
尽管如此,自来水管还是有冻上的时候。20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导致上海供水管网崩溃。南方水管铺设不像北方那么注重防冻,结果多处水管冻裂,大量用户停水。为此,供水企业给水管穿上了厚度25毫米以上的“棉衣”,外面再套上PVC管。2018年寒潮再次侵袭,这些管道才总算挺住。
自来水管:大意了,南方的冷可是魔法攻击。
感谢往期读者为我们提供的问题
提问被选中的读者将会免费获得《万物》新刊一本
赶紧来留言区提问吧!
*中奖读者请在下方留言寄送信息(不会公开),赠阅杂志会在次月15日左右寄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订阅《万物》杂志
把科学带回家开通视频号了!
快来围观吧!
不过瘾,请戳
长期侧睡,脸会变形吗? | 趣问万物
男性的无名指为什么大多比食指长? | 趣问万物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 bd@wanwuweb.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一波三连吧!
感谢您看到这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点亮文末的「在看」,和朋友「分享」有趣有料的科普吧!
封面图来源:《轻音少女》
无标注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储存于石墨:https://shimo.im/docs/H3hvjvrr8VCthVqK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