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的科技大奖是各国科研实力的“晴雨表”,在科研这个“第一生产力”中,无论是过程还是成果,都要依赖几个要素。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才会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科研活动。其次,要有充足的研发经费,科研人员才不会“难为无米之炊”,研发经费也决定了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多与少”和“大与小”。
最后,也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要素——科研奖励(奖金),这是科研能持之以恒并不断涌现科技成果的第三要素。
由芬兰技术奖基金会于2002年设立的芬兰千年技术大奖曾一度被视为世界上奖金最高的单项技术奖,奖金数额为100万欧元(约合111万美元),但是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平均到每年的奖金就比诺贝尔奖少多了。2002年11月,香港无线创办人邵逸夫设立邵逸夫奖,每年颁发一次,每项奖金为100万美元,真正实现了对诺贝尔奖的超越,也是当时奖金最高的世界科技大奖。
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是于2016年1月17日设立的,该奖项面向全球科研工作者,奖金与邵逸夫奖相同,每项为100万美元,同样超过了诺贝尔奖。目前奖金最高的科学突破奖也反映了财富回馈的某种路径。
这个科技奖于2012年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夫妇设立,现在加入了一些世界顶级富豪的捐赠,奖金总额达2000多万美元,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每个奖项的奖金为300万美元,分为生命科学奖(每年最多四个奖项)、基础物理奖(每年一个奖项)以及数学奖(每年一个奖项)。从每项奖金看,远远超过诺贝尔奖,也超过了邵逸夫奖。
世界性科技大奖奖项增多和奖金的大幅提高,也意味着财富的一种转化,即从富豪转向科技人员。这表明,全社会都意识到,财富的第一来源是科技,财富源于科技,也应当回馈科技。富豪回馈科技和科研人员既顺理成章,也是一种荣誉和长远眼光。商业对科技的回馈可以表现为企业的研发经费,也可以表现为奖励科研人员的各种大奖。在研发经费上,富豪和企业越有钱,越愿意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研发,因为新研发和创新成果才能获取更多的财富。
虽然科研人员在投身于科研之时未必一心想着获得大奖,但是,希望能出成果无疑是所有科研人员的第一心愿。今天无数的科技大奖和高额的奖金也是对所有科研工作者的鼓励,不过,获得世界性科技大奖既要靠实力,也要靠运气,以获奖为目标做科研并不可取。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无论是各国颁发的政府大奖,还是民间机构设立国际性科技大奖,都是孕育和产生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的一种动力,是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涌现的第三要素。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投入其中,让科技奖励不断创造新的科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