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一向以“奇怪”著称:身体像是由几种不同的动物拼凑而成;虽是哺乳动物,但会下蛋;为了对付情敌,雄性的后肢长着有毒的尖刺;水下捕食时眼睛鼻子耳朵都会闭合,靠感应猎物的电场觅食;只有在繁殖季,雄性鸭嘴兽的尖刺才会制造毒液。已经这么奇怪的生物,居然还能更奇怪。10月份的一项研究就又解锁了一个新奇怪:鸭嘴兽还能发出荧光。鸭嘴兽的皮毛非常浓密,在冷水中起到隔绝、保护的作用。
在普通的可见光照射下,这些皮毛是棕色的。而最新的研究则发现,鸭嘴兽的皮毛原来还有生物荧光——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它们会发出蓝绿色的光。一些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都有生物荧光,但这在哺乳动物身上一直比较少见。生物荧光的产生,是因为荧光分子吸收了一种波长的光,然后重新发出了另一种波长的光。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紫外光的照射,鸭嘴兽的皮毛吸收了波长为200~400纳米(比人类能看到的可见光波长短一些)的紫外光,然后,重新发出波长为500~600纳米的蓝绿可见光。除了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两个鸭嘴兽样本,研究人员还检查了其他博物馆里的一个雄性鸭嘴兽样本,也发现了荧光。这可能和性别无关。换句话说,鸭嘴兽应该不是为了交配而努力发出荧光。
其实,在此之前,澳大利亚一只刚刚死去的鸭嘴兽在一个黑光灯的照射下也发出了荧光。由此可见,除了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标本,活着的鸭嘴兽应该也有生物荧光。生物荧光的产生需要特定的环境,平时不太容易发现;而且,鸭嘴兽又经常在水里活动,还是夜行动物……由于鸭嘴兽常常是独行侠,在水下活动时还会闭着眼睛,所以,它们不太可能利用生物荧光去和其他同伴交流。那么,荧光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研究人员猜测,吸收紫外线,发出蓝绿光,或许可以作为一种伪装,可能有助于鸭嘴兽躲过某些可以看到紫外线的捕食者。但也有可能,这只是祖先遗传下来的一种特征,没有任何实用功能。鸭嘴兽一般在夜晚出来活动,捕食水中的青蛙、鱼和昆虫等。吸收紫外光而发出荧光的特点,可能对于需要在昏暗环境中生活的哺乳动物尤其重要。
目前,已知的可发荧光的哺乳动物除了1983年发现的负鼠(胎生的有袋类哺乳动物)、2017年发现的飞鼠(胎生的胎盘类哺乳动物),再来就是今天的主角——鸭嘴兽。而这三种动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共同点,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的饮食和生活习性……但是,它们都是夜行哺乳动物。不过,至于鸭嘴兽的荧光特性究竟有啥用,研究人员表示目前样本数量太小,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不管怎么说,鸭嘴兽可真是一种“神奇动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