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古董”上的简体字:古董鉴定的科学方法

作者: 明大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0-11-28

本文通过一个古董鉴定师的视角,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文字、动物、常识、痕迹、暗记和科技等多种方法来鉴定古董的真伪,强调了科学方法在古董鉴定中的重要性。

我是个开网店的古董鉴定师,我的一天往往是从这样的对话开始的:老板,我有几件宝贝,能寄过去请您给掌掌眼么?不用邮寄,把您物品不同角度的清晰照片发给我就行,我细看一下。10分钟后……很抱歉,您这几件都是现代物件儿,收藏价值不高。接下来就给你们讲讲,不靠看神韵品意境,也不靠热释光或X射线衍射等高科技,我凭什么就能断定一件“古董”是赝品?凭文字:简体字都出来了?

认识古文字是我们古董鉴定师的基本功,也是鉴定“古董”真伪的捷径之一。但凡字写错了的、内容写得驴唇不对马嘴的,那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为赝品了。比如下面这个送鉴的“古董”,我单看底部就能断定它是赝品。底部写的古文字,是篆书的“大宋万历年制”。而众所周知,“万历”是明朝的年号,大宋哪来的“万历”?在本朝的物品上写上未来朝代的年号,哪家的能工巧匠能有这等神通?再比如下面这个瓷碗,你能看出哪儿不对劲吗?

首先,“诏曰”是通知全国人民时才会用到的词,一般说的都是需要昭告天下的大事,类似“皇帝诏曰:今儿朕高兴,全国放假3天,带薪的”,或者“皇帝诏曰:下个月朕打算跟XX国干仗,削死他”。而瓷碗底下写的“某某人因为工作干得不错,得到大领导奖励”这种事儿,犯不着昭告天下,根本用不上“诏曰”。另外,这底款上写的楷书,“内务府”的“务”字居然是简体。造假造得这么不走心,差评!凭动物:这动物不存在啊!

历代纹样的画法和当时动植物的长相,也是鉴定师判断古董真伪的凭依。很多送鉴器物上都绘有鸟兽虫鱼,这给我的鉴定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就比如说鱼。我现在让你回忆金鱼的样子,你脑海里首先出现的画面多半是胖胖的身体,大大的尾巴,尾巴还是漂亮的飘逸的、分三四个叉的样子。所以啊,一个明代之前的古董上,如果出现了尾巴有三四个分叉的金鱼,那基本可以断定是赝品了。再比如说我们的猫主子。

喵星人占领世界的脚步是从非洲开始,逐步向各大洲推进的。它们从汉代才出现在我国,并到了宋代才普及。所以但凡是汉代以前的真古董,都不可能在器物上画猫。当然,我说的是咱们日常伺候的普通猫主子,机器猫不算!如果你哪天逛古玩市场的时候看到了清代的机器猫,那一定是假的……嗯!一定是赝品!凭常识:这东西没法用啊!很多时候,只要了解了一个器物的历史和用途,就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出“古董”是不是赝品,非常省时省力。

举一个例子。上面的东西叫玉蝉。大部分玉蝉都是古人葬礼时放入逝者口中的陪葬,作为“封闭七窍”的工具,寓意美好的来生。所以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一元钱硬币那么大。毕竟都是人嘴,男女老少的差别不会太出奇。不过,从前有一段时间,玉蝉在某些圈子中流行“以大为贵”。于是市场喜好什么商家就提供什么,我知道的最大的“玉蝉”被做到了1米长!如此巨型的玉蝉,如果还能是真品的话……我真的很好奇它原本的主人到底还是不是人?

ta长多大的嘴?凭痕迹:手艺一看就是现代的痕迹鉴定学是我国民国时期就已引进的西方鉴定技术。对玉器和金属器物的鉴定,痕迹鉴定学都非常实用。比如下面这个客户送鉴的玉璧。客户本人自认为是明代的物件儿,但只要放大上面的花纹,对比当时机器制造留下来的痕迹,就可以知道它是赝品。因为太精细了!从唐代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匠人们都是用一种叫“水凳”的机器沾着沙子研磨玉石进行雕刻的。

因当时机器结构所限,在雕刻弧线时会留下齿轮一样的痕迹,看起来非常毛糙。而现代电动雕刻机就没有这种情况,弧线雕刻得圆润平滑,没有毛刺,让强迫症患者看了都异常舒适。凭暗记:没暗记必是假币!我国从清代晚期开始引入西方造币技术,并在钱币上设计暗记作为防伪标识。这些暗记密布在当时的钱币上,数量之多,甚至能达到300个!并且,随着钱币发行的版本不同,还会更改暗记的位置和造型,高效地避免了假币的产生。

了解这些暗记对于鉴定晚清之后的钱币至关重要,只要核对暗记即可辨别真伪。比如民国时期的“袁大头”,在高倍放大镜下就会展现出一些在外行人看来像是铸造缺陷或者磨损痕迹的“残缺”,但其实那是当年钱币的防伪暗记。说了这么多凭据,总结成一条,那就是——凭科学方法和历史史实!

鉴定古董13年,听到过各种藏家鉴定古董的奇异方法,不仅有人们常听到的“神韵”、“意境”等无法量化和复制的尺度,更有犹如“偏方治大病”一样近乎于玄学的标准……偏方说“真的古董瓶子,无根水倒入其中可以看到龙在游”,鉴定师觉得你可能吃了毒蘑菇……偏方说“真的古代兵器,夜里可以听到战场上的喊杀声”,鉴定师觉得你买到可能是台录音机……偏方说“真的古代佛像,晚上会托梦”,鉴定师觉得我佛真是辛苦,半夜还要加班……藏家梦到佛像讲话丨央视《寻宝》节目凭科技:百口莫辩了吧!

不过曾经也确实有一些材质是古董鉴定师无法鉴定的,但现代仪器打破了这些“禁区”。比如骨制品。2000年的时候,嘎巴拉念珠(即人骨制作的念珠)盛行。3个月内,几十吨念珠在市场销售,价格从百元到千万不等。原本单凭肉眼很难鉴定这些念珠的材质,但自从有了DNA鉴定法,真相一目了然:大量假念珠被揭穿。它们的身份简直能拼成一副全国家禽及畜牧业地图,令人啼笑皆非。再比如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遗骨的鉴定案。

当时有人拿着声称是150年前发现的圣女贞德的遗骨,要求国外的鉴定专家进行真伪鉴定。圣女贞德是被火烧死的,但受火刑之后的遗骸无法检测DNA。此时鉴定团队就决定采用放射性年代测定法(即碳-14)解决这个问题。测定结果显示,遗骨的时代为公元前3世纪至6世纪,而贞德生活在15世纪。两个年代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此外,专家们还利用微观观测法在遗骨上发现了大量松树花粉。

而圣女贞德被杀时期,她所在的地方还没有松树。在进一步的具体研究中,专家们利用化学元素分析法在遗骨上发现了沥青和树脂。结合之前发现的线索,推断出遗骨的真实身份很可能是某个埃及的木乃伊。古董鉴定是一门科学,它不依靠神韵、意境,也不依靠传说、托梦,“感觉”不能成为判断一件古董真假的依据。醒醒吧,马上1202年了!

UUID: 25d18b0f-91a1-49ce-b7db-bf4bce0859b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11-28_您这清朝“古董”上,怎么还有简体字呢?.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