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芯片制造的核心装备,半导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谁能生产出更高端的光刻机,谁就能决定全世界IT产业的发展速度。位于荷兰南部一个名为维尔德霍芬的小城的ASML(中文名“阿斯麦”),就是那个“谁”。阿斯麦生产的极紫外(EUV)光刻机,每台卖到令人咋舌的1.2亿欧元——别嫌贵,能生产EUV光刻机的,全球只此一家。这哪里是光刻机,简直是“印钞机”。
但问题是,为什么最尖端光刻机出自人口总数仅一千多万人的荷兰,而不是坐拥一众科技巨头的头号强国美国?为什么是阿斯麦?想知道答案的人,恐怕不在少数。新书《光刻巨人:ASML崛起之路》(以下简称《光刻巨人》),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光刻巨人》的作者瑞尼·雷吉梅克是一名“很喜欢讲解复杂的科技产品”的资深科技媒体人,作为荷兰Techwatch媒体公司的CEO,他同时是荷兰高科技学院的董事总经理。
在撰写《光刻巨人》之初,他称自己“对那些关于技术革新的杰出故事无比着迷”。但《光刻巨人》一写就是整整7年。这家公司是如何从1984年几乎一无所有,到踏着尼康、佳能等巨头的“尸体”,成长为光刻机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的?阿斯麦为何能集人类尖端科技和尖端制造技术于一身?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站在它背后并促使其成功?为什么一台光刻机可以卖1.2亿欧元,而世界上只有一家公司可以生产?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瑞尼实地采访了阿斯麦从CEO到工程师近100人,整理了300多小时的采访录音。“从办公室的书桌到厂房的地板,我近距离感受了整个阿斯麦。”瑞尼在前言部分写道,“我不仅和公司的创建者、研发天才及高管们沟通,也和秘书、研究助理、机器操作员、服务技工以及工会代表交流——相比管理层,其他人都对这个奇妙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瑞尼认定,尽管技术的进步是成功的绝对前提,但无论技术多么美妙,它都只是阿斯麦成功的因素之一,关于人、文化、资金以及组织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所以,在《光刻巨人》这本书中,读者既能见识到电动晶圆台的发明者在退休后仍在研究终极音频放大器,也能读到有人受够了阿斯麦“没有人情味的工作文化”,在不到退休年龄就离职并卖掉其价值百万美元的股票。“为了让这本书通俗易懂,我想把那段历史带入生活。
”瑞尼说,所幸在这个非凡故事中,阿斯麦从未对他寻求信息而设置障碍。
《光刻巨人》一书的译者是在半导体行业有着20多年从业经历的金捷幡。在提及如何与该书结缘时,他说:“一位在荷兰半导体业工作几十年的资深前辈引荐了作者瑞尼,不知深浅的我随口答应下来。”他回忆,那时自己刚刚经历了修复骨折韧带撕裂的手术。当初决定接手这个“大部头”,仅仅是想“找点繁琐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没想到这本书比字典还厚。
“拿到书后,我翻译了10页就有点想放弃。”金捷幡说,因为严重缺乏经验,难度不小。还好没放弃,书里的精彩细节超过了他的想象:整体上,《光刻巨人》揭秘了阿斯麦在强者环伺之中逆风翻盘的传奇故事,但“这本书里的失败故事比成功故事多得多,而且内容在别处看不到,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最终,译本的厚度是500页。金捷幡担保:“书中95%的信息未曾报道过。
”比如,书中不仅展示了阿斯麦首任CEO贾特·斯密特出色的大局观,以及他近乎疯狂的热情和全身心的奉献,还刻画了他是多么的贪吃、享乐主义、爱乱花钱。“对细节的描述总是迷人的。”金捷幡说,“这样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判断。”
为了一探阿斯麦传奇之路中隐藏的“成功密码”,提炼出可供更多科技企业思考借鉴的“养料”,近日,《光刻巨人》的出版方人民邮电出版社在新书发布会上发起了一场对话活动,主题就叫“探路未来·共谋‘芯’事”。对话嘉宾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计算光刻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韦亚一,他自称是“阿斯麦发迹史的见证者”。
在他看来,阿斯麦除了其创业团队不同凡响的视野和兼容不同文化的态度非常打动人之外,其所处的创新土壤也让人印象深刻。“荷兰这个国家创新创业的土壤非常好。”韦亚一说,“我们跟荷兰许多半导体设备企业打交道,经常会发现一些公司可能盈利情况并不乐观,但就是能撑着十几年屹立不倒。”他认为,这种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的包容和支持,是我国目前所缺乏的。“没有这种包容和支持,阿斯麦或许不可能长成‘巨人’。”韦亚一说。
阿斯麦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沈波在对话活动中恰好举了这样一个例子。EUV光刻机先后经历了22年的马拉松式研发、一代又一代工程师的前赴后继,耗资超过200亿欧元。即便如此,在2015年前后,很多人对EUV技术还有很多怀疑:当时有一份行业调查显示,大概有70%的人认为EUV可能没法用来做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尼康、佳能等友商陆续放弃了。荷兰对阿斯麦的包容、阿斯麦对工程师的支持到什么程度?
沈波说,阿斯麦工程师对技术的追求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只要是物理学上没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要把它变成可能”。正是这样,才有了今天阿斯麦的精彩故事。“一个技术公司的成功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还需要铸造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韦亚一总结说,阿斯麦的发展史是成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的一个范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这本书的出版能够为集成电路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更多的启发与借鉴。”
回顾历史是为了昭示未来。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设备、核心材料、软件等还主要依赖进口,加大投入、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几乎成为全民共识。然而,如何有效地使知识创新尽快产业化,并得到社会资本的支持,仍需要管理者们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
“现在全民关注芯片、集成电路产业,但我们不能因此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需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来办事,这样才能行稳致远。”韦亚一强调,“我们也要以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外合作。中国有市场,再加上稳定的支持,我们的芯片一定能做上去,相信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