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鱼,本是东南沿海一种不上台面的“杂鱼”,但近年来却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为什么?长着“龙头”的鱼,究竟是个什么凶狠角色?炸龙头鱼,隔壁小孩都馋哭了。柔滑无鳞,嫩似豆腐。“龙头鱼,产闽海。巨口无鳞而白色,只一脊骨,肉柔嫩多水。”《海错图》中这两句,可谓言简意赅,说出了龙头鱼的全部特点。《海错图》中的龙头鱼。这是东海和南海常见的一种小鱼,经常身形狼狈地出现在海鲜摊位上。为啥会狼狈呢?
因为它的身体太柔嫩了——表皮上的鳞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肉质含水量很大,鳍又特别薄,所以被捞起时,很容易被别的鱼划得伤痕累累。凡是这种肉质极嫩的海物,古人一般会认为是“水沫凝成”的生物。所以《海错图》中记载,龙头鱼也叫“水澱(diàn)”,“澱”通“淀”,意为此鱼就像水沫沉淀而成。其实,龙头鱼还有多种俗称,都直指它柔若无骨的特性。
广东饶平直接用称呼水母的名词“䖳(zhà)鱼”称呼它,广州人则叫它“狗吐鱼”,据说是因为此鱼几乎无骨,被爱吃骨头的狗所嫌弃,即使吃了也要吐出来。还有人叫它“鼻涕鱼”、“豆腐鱼”,就更直白了。龙头鱼身体柔嫩多水,好似豆腐。龙头巨口,嗜食同类。可是,这样柔弱的鱼,偏偏长了个极凶恶的脑袋:整个大嘴占了脸的绝大部分,里面密布着锋利的牙,闪着凶光的小眼睛长在鼻尖上,一副“敢挡我者必吃之”的样子。
不错,龙头鱼确实是海中小恶霸,有研究者剖开584条龙头鱼的肚子,发现了48种动物,有幼体的银鲳、六指马鲅、小黄鱼,还有各种虾、乌贼——这都是人类眼中上等的海鲜。好家伙,挺会吃的嘛!可谁都想不到的是,这48种动物中,最多的竟然就是龙头鱼自己!龙头鱼的食谱中,18%都是自己的同类,如此严重的自相残杀实在令人震惊。有很多网友在网上问,说买回家的龙头鱼肚子里还有一条龙头鱼,吓一跳。
遇到这种情况,莫慌,裹上面粉一起炸,隔壁小孩都馋哭了。调查中还发现,52%的龙头鱼,胃里都是空的。这倒不是它们爱好和平不忍杀生,而是因为它们的胃和肝脏太发达,所以消化能力特别强,食物吃进去,很快就被吸收干净了。清末的水利学家郭柏苍曾说,龙头鱼是“海鱼之下品,食者耻之。每斤十数文,贫人袖归。”就是说,在清朝时,龙头鱼是海鲜里的下等货,你要是吃了,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只有穷人才买来藏在袖子里带回家吃。可近年来,龙头鱼渐渐走进了普通人家、饭馆甚至酒楼,而且越来越贵。很少有人以吃它为耻了。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渔业资源的衰弱。以前,中国海域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海鲜,它们的肉质鲜美肥厚,远在龙头鱼之上。沿海人民被优质海鲜惯坏了味蕾,谁看得上全身一汪水的龙头鱼?
可现在,在多年的滥捕下,曾经的主要捕捞鱼种已经濒临绝迹,近海面临“无鱼可捕”的境地,有时渔民出趟海,捞来的鱼甚至还不够支付船的油钱。大鱼消失了,龙头鱼这样的小角色反而有了出头之日。它们吃得多,长得快,所以迅速繁殖起来,成了渔网里的新主力。广东海丰人称龙头鱼为“仙鱼”,而离海丰不远的汕尾人则叫它“丝丁鱼”,因而海丰有句俗话:“汕尾的仙鱼——死定(丝丁)”。
没错,龙头鱼被捞出水后就立即“死定”,绝无存活可能。此鱼不耐储存,懂行的吃货会赶早买当日新捕的鱼,回家捏住头一拽,把内脏拽出来扔掉,鱼身用鱼露腌出多余的水,让肉更紧致。然后焖咸菜、酱油水、配芹菜葱花清蒸、裹淀粉炸一炸都不错。放进嘴里一抿,肉顺势脱落,吐出一根脊椎骨即可,省事省牙,倒也不错。然而,此鱼太易腐坏,有奸商用甲醛(福尔马林)浸泡后售卖,引起一片恐慌。
专家告诉百姓:泡过甲醛的鱼发红,腹部手感硬脆。大家刚觉得有了辨别术,心里踏实些,又传出噩耗:有学者化验了刚刚出水的新鲜龙头鱼,也验出了甲醛!原来,甲醛虽能由化工生产,却也是一些生物代谢产生的正常物质,苹果、冬菇、鳕鱼等都会自然产生甲醛,但是含量很低。新鲜龙头鱼体内的甲醛,在清水冲洗、完全做熟后,含量已经微乎其微,只要不当饭天天吃,是没什么问题的。
龙头鱼的干制品叫“龙头鲓(kào)”,最好选择去内脏的龙头鲓,因为它的甲醛含量比不去内脏的要低得多。烹调前用清水彻底浸泡,使甲醛溶于水中,再把水倒掉,这样就更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