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吃好靠科技

作者: 林逸彦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0-11-16

本文探讨了科技如何助力中国农业实现从高产到高质量的发展,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农业科技在种质资源保护、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农产品品牌化带来的市场变化。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中国人能够安安稳稳坐在餐桌旁吃饱饭呢?或许,你可以从一块位于北京市北三环联想桥东南角的“世界最贵农田”中悟出些道理。

与周边高昂的商品房价格相比,这块占地150亩的“世界最贵农田”弥足珍贵。这些年来,从中国农科院的这块试验田里,科学家们培育出中单2号、丰抗系列冬小麦等多个主力品种,单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面积均过亿亩,价值不可估量。

距“最贵农田”2千米左右的中国农科院大院里,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层红砖小楼。推开厚重的金属密闭门,里面是一排排高大的架子,上面摆放着许多贴着标签的铁盒,40多万份种质资源在此沉睡。这座小楼是始建于1986年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堪称中国农作物的“诺亚方舟”。在-18℃、相对湿度低于50%的贮存条件下,种子的代谢活动减慢,寿命可延长到50年以上。这是中国种业创新的“根据地”和“保险箱”。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资源,谁占有的种质资源越丰富,谁的基因开发潜力就越大。放眼世界,每个农业强国都需要拥有强大的种质库,才能在全球站稳脚跟。国家作物种质库就像一个保险柜,需要的时候,通过科技手段,种子随时都可以被唤醒、激活。目前,我国的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85%以上、蔬菜占87%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曾派员去美国考察现代农业。考察团成员惊讶地发现,某农场三四千亩耕地只有兄弟二人负责管理,播种、施肥、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这让当年习惯搞“人海战术”“人扛牛拉”的国人受到了不小的震动。

两三人靠机械化管理数千亩农田,如今,这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19年6月份,河北邢台清河县小麦开镰,400多台联合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展开作业。全县共播种小麦29万亩,一周时间即可收获完毕。事实上,每年全国都有30多万台收割机参与跨区作业,从黄淮平原到华北平原,再到黄土高原,收割机大军随着小麦的渐次成熟不断迁徙。

70年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从零起步;而今,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拖拉机和收割机数量在全世界遥遥领先。近年的“三夏”,全国有1万多个农机作业服务队抢收抢种。如果天气晴好,全国3.4亿亩冬小麦只需两周就能基本收完。今天的中国,带有计亩测产功能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带有漏播监控功能的高速玉米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越来越多地得以应用,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69%。

科技让农业实现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在部分领域、部分环节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显著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80%,油菜、花生、大豆、棉花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畜禽水产养殖、果菜茶、设施园艺等设施化、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挖土不用锹,割麦不弯腰,中国农民曾经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科技更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农业理念,“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式生产逐步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所取代。在农业节约用水上,在旱作节水、滴灌和喷灌等科技领域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重要装备以及管理规范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

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达58.3%,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农业智能化,一个个颠覆性技术正在给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带来改变。

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在9个省(区)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征集、发布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2017年启动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2018年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卫星,为农业监测安上了“天眼”。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在轮作休耕监管、动植物疫病远程诊断、农机精准作业、无人机飞防、精准饲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机载北斗定位系统对收割机进行定位,为实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机收率达到95.5%提供信息化保障。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信息化监测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几十年来,新品种、新机械层出不穷,从超级稻到紧凑型玉米,从无人植保机到果菜收获机,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人多地少的中国在自己的碗里装满了中国粮。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吃饱肚子早已不是问题,大鱼大肉管够也不是稀罕事;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才是我们在餐桌上的新追求。人们的这一新追求,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得到满足。

曾有农学学者说,过去,我们是单以产量论英雄,谁能育出高产品种、谁能拿出增产措施,谁就是英雄;现在,导向在变化,以产量、品质、效益综合论英雄。事实的确如此。与一二十年前相比,如今市场上的农产品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大多“有名有姓”——像工业品一样,农产品也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

比如,沁州黄小米是山西省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它久负盛名,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一直是朝廷贡米,享有“天下米王”和“国米”之尊。之后,曾因科技手段落后等原因而陷入低迷。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沁县黄小米重获新生,并诞生了“沁州”这个品牌。企业采用定制式种植模式,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种源及肥料,秋收时统一回收,产品真正做到了优质优价——按照订单种植的有机谷子,价格能比普通谷子翻一番。由此,沁州黄小米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产品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再比如,小站稻这种产自天津津南区的优质粳米,它米质“白里透青,油光发亮、黏香适口,回味甘醇”,曾得到清代慈禧太后的褒奖,成为皇家贡米。后来,由于干旱等原因,津南区的小站稻几近绝迹。1975年以后,小站稻生产开始得到慢慢恢复,品种优化与品牌建设工作也逐渐加强。1999年,小站稻获得全国首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2004年,小站稻食味提升工程正式启动。

通过多年选育,培育出了既有高产特性,又能达到较高食味水平的水稻新品种。其晶莹剔透的外观、特别优异的食味、较高的产量潜力,全面达到日本顶级食味米水平。其中,津川1号已成功打入全国高端用米市场。目前,用小站稻证明商标生产的大米,不仅销往全国,而且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优质稻米成为国宴用米。此外,小站稻大米还远销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南非和卡塔尔等国家。

而今,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已超12万个。这绝非一味“赶时髦”,因为,有了品牌,也就多了一份责任。通过扫描农产品包装袋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了解到农产品的种植信息、生长期、施肥次数、喷药情况等。通过不断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加以信息化的追溯手段,各生产主体努力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营养。

与一些国家通常只注重粮食生产的做法相比,我国强调要同时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大能力建设,这是对大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大创新。如今,国家11个部委积极配合,产区和销区通力合作,农区与牧区齐心协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从“产量安全”向“生态安全”,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聚焦农业绿色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农业正在走上一条从“高产丰产”向“高质高效”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把百姓日常生活与农业科技紧紧连接在一起,既囊括了水稻、玉米、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也涵盖了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但较少受到关注的食用豆、荔枝、水禽等特色农产品;既包含了谷子、糜子、茶叶、蚕桑等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也涉及木薯、啤酒大麦、酿酒葡萄等新兴加工原料的农产品……在品种培育方面,一批优质种质资源及基因被挖掘出来,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基因图谱绘制和测序工作以及猪、牛、羊等动物的基因测序、基因组测序均已完成。

可以说,如今,现代农业的每一个产业都有一支服务国家目标的科技队伍,分布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主产区,不断推动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可以想见,未来,摆上人们餐桌的农产品不仅品种更丰富,而且其“附加值”也会越来越高;不仅更可口,而且会更有营养,更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UUID: a6082e48-efd5-4753-90cb-8da0a7f08b5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11-16_吃饱吃好靠科技.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