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这“舌头”有毒!

作者: berlika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11-11

本文介绍了大理石芋螺的外观特征、生活习性、毒性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并强调了在自然状态下不要触碰芋螺的重要性。

要说什么风格最不容易被潮流淘汰,那一定是复古风。每隔几年,复古的风潮就会再次席卷全球。在印度-太平洋的海底,居住着这样一种永远走在潮流前线的生物,它身着的复古棋盘格花纹,使得它自被发现起就备受人们喜爱。这便是大理石芋螺(Conus marmoreus)。

与声名远扬的海之荣光芋螺(C. gloriamaris)和地纹芋螺(a.k.a 杀手芋螺,C. geographus)相比,大理石芋螺并不是一个“出圈”的物种。但其实它在芋螺界的地位不凡,因为它是全世界第一种被正式描述的芋螺(描述者是“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也因此成为了芋螺属的模式物种。

大理石芋螺广泛分布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它们生活在1至20米深的海底,潜伏于珊瑚礁附近的沙地之中。虽然大部分芋螺都有昼伏夜出的“夜猫子”习性,可大理石芋螺并不随大流,在白天也非常活跃。

外观上,大理石芋螺有着芋螺的典型特征——长得像个芋头:它的螺塔不怎么发育,扁平的尖顶具有结节,边缘直,整体像一个倒着的圆锥,这也是芋螺英文名“Cone snail”的由来。成年大理石芋螺的壳长在3到15厘米之间,壳体十分坚厚,拿在手里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重量。

当然,它最大的特点还是标志性的网状花纹,黝黑的底色点缀着帐篷状的白斑,有着浓浓的设计感。大理石芋螺的形状图案大体相同,但配色却很多变,底色从黑到橙,光圈从白到粉,你喜欢的样子它都有。

无论什么配色,大理石芋螺独特的花纹还是掳获了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的芳心,它的收藏史可以追溯至两千年前。据传在庞贝古城的废墟中就曾挖出过大理石芋螺收藏品,欧洲著名画家伦勃朗也曾为它画过一张素描稿。

不过,仔细观察这张画,你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是的,这竟然是一颗左旋的大理石芋螺!(螺塔朝上时,螺壳的开口在螺身左侧,而非右侧。)事实上,对大部分的螺来说,左旋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左旋的大理石芋螺更是少之又少。有人推测,这是一只稀有的左旋螺,伦勃朗将它画下来正是为了凸显它的珍贵。也有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一只左旋螺,而是一幅被翻转了的画。

华丽外表下,大理石芋螺隐藏着令人惊惧的能力。芋螺科全球有700到1000个物种,几乎每种都有毒,个个都不是“吃素的”。根据食性,芋螺可以被分为三类:食鱼类、食螺类和食虫类。其中食鱼类芋螺毒性最强,对人类威胁最大,比如地纹芋螺(杀手芋螺),全球已报道的36例芋螺致死事件的“罪螺”几乎都是它。大理石芋螺则属于第二类——食螺类,它以其他螺类为食,甚至包括其他芋螺。

话虽如此,大理石芋螺仍然是一名优秀的猎手,因为它熟练掌握着一套必杀技——“放毒箭”。与其他芋螺一样,大理石芋螺的吻管中藏有一个高度特化成鱼叉状的齿舌。捕食时,它先伸出细长的吻管探测食物方位;接近目标后,它便以极快的速度用齿舌射穿目标的皮肤,毒液也随之注射到目标体内,使其在很短时间内麻痹从而失去活动能力。

种类多、变化大的芋螺毒素,赋予了芋螺与生俱来的杀手锏,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意味着螺壳之下藏有大量新药。20世纪80年代,Olivera 等人首次从芋螺中分离出了芋螺毒素。由于拥有结构新颖、功能独特、副作用小的优点,芋螺毒素受到越来越多生物学家及医学家的重视。近几年来,芋螺毒素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令人瞩目,多种芋螺毒素在临床中已有很好的应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便大部分种类的芋螺对人体的伤害仅仅如同蜜蜂叮咬,但鉴于大多数人没有鉴别物种的能力,如果在自然状态下见到芋螺,千万不要用手触碰!千万不要用手触碰!千万不要用手触碰!If it's a cone, leave it alone!

UUID: 8b873f28-b919-4def-adef-d2d3ab3aaf5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11-11_救命,这“舌头”有毒!.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