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辉瑞和BioNTech宣布了一个大消息:两家联合研发的新冠候选疫苗在I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重大进展,在第二次注射后7天,疫苗有效率超过90%。如果这个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全达标,他们计划在11月的第三周,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多人都兴奋了——参加试验的志愿者有43538人,是不是说明这个疫苗比别的厉害多了?
但有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一个细节:“90%有效率”,是根据“94位感染新冠的受试者”的数据判断的,这还只是第1次中期分析的结论。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这么有限的数据,就能判断疫苗的有效率吗?想必大家还记得,今年9月,阿斯利康由于一位受试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曾暂停过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之后,各界都呼吁公开新冠疫苗试验方案,提高信息透明度——怕就怕病急乱投医,万一哪家的“问题疫苗”不明不白获得了紧急使用许可,后果不堪设想。没错,辉瑞也在风口浪尖之时,公布了候选疫苗BNT162b2的I/II/III期试验方案,你们今天听说的这个III期试验,就是它的一部分。
这项临床试验找的受试者,都是之前从没感染过新冠的健康人,随机双盲分为1:1的两组,分别接种候选新冠疫苗和安慰剂,然后正常生活,定期随访。检验一个呼吸道病毒疫苗是否有效,不是看多少人打完疫苗没感染,而是看接种候选疫苗的人里,有多少人出现了感染病毒的症状、而且测出了核酸阳性。所以,这里说的“疫苗有效率”,不是“完全预防感染新冠病毒”,而是“避免成为有症状感染者”。
某些媒体直接说它“阻止了90%的感染”,措辞是不严谨的。辉瑞这个试验也是一样,看的是受试者接种第2剂疫苗后一定时间内,有多少人出现了至少1种新冠感染症状+鼻拭子核酸阳性。美国FDA的标准是,新冠疫苗有效率最低要达到50%,才能获得紧急使用许可。辉瑞给自己定的小目标稍微高一些——60%。60%的有效率是什么概念呢?
假设打完安慰剂的人一年内的患病率是1.3%,那么打了疫苗的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减少60%的感染,也就是只有0.52%的患病率。在这个过程中,每当有症状的感染者达到一定数量,研究人员还会做一次中期分析。他们本来计划做4次中期分析,后来和FDA讨论后改成了3次。当有症状感染者人数达到62人时,进行第1次中期分析;达到92人时,进行第2次中期分析;达到120人时,进行第3次中期分析。
为什么感染人数才这么少就要分析一波呢?其实,这是为了早点判断疫苗的效果,看有没有达到要求。分阶段进行,每一小步都达标了,再判断试验要不要继续下去。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等他们讨论完后,发现真正收集到的感染人数已经有94例了……于是干脆全部拿来进行第1次中期分析。那么90%的有效率,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试验计划里有一张表格,假设了每次中期分析的成功和无效标准,对应的疫苗有效率如下:比如,原计划第3次中期分析是92人,假设疫苗组25人感染、安慰剂组67人感染,说明打疫苗降低了(67-25)/67=62.7%的感染数,也就是保护效力为62.7%。一旦达到了上面表格里有效率的成功点,就计划向FDA提交紧急许可授权;没达到就继续试验;而一旦低于了无效边界,试验就不用继续了。
如果保护效力比这还高,疫苗组感染人数就会比25人更小。所以,在仅有94人感染的情况下,就判断有效率高达90%,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有理有据算出来的。既然疫苗效果如此超出预期,在这时申请紧急使用许可,给高危易感人群尽早用上、减少感染,也是合情合理。不过,临床试验还没结束之前,一切皆有可能。我国目前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有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
而辉瑞这款是mRNA疫苗,安全性和长期的保护效力究竟如何,还需要继续监测。让我们期待更多消息吧!最后,给你提炼几个关键要点:辉瑞新冠候选疫苗有效率高达90%,不是最终结论,而是第一次中期分析在受试者中收集到94例感染者得出的结果;这里的有效率不是“完全避免感染新冠病毒”,而是“避免成为有症状感染者”,并不包括“避免成为无症状感染者”。
疫苗可能借此申请美国FDA的紧急使用许可,但临床试验还没结束,疫苗的长期安全性和保护效果到底有多久,还需要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