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辣子,总是会勾起很多人不太美好的童年回忆。杨辣子就是刺蛾幼虫,长得赏心悦目,但能把人扎得抓心挠肺。还记得杂志2017年9月刊介绍的“刺蛾图鉴”吗?虽然副标题叫“不扎手也能拍”,其实拍摄过程中我十分小心,还是被刺了好几回。或许我体质有点敏感,被刺蛾幼虫扎到手后,疼痛感会顺着胳膊向上蔓延,甚至一直疼到胸口!虽然凶险,但我绝不放弃,“刺蛾图鉴”还要持续更新呢。每次操作多加小心就行了。
秋天是刺蛾幼虫最多的季节。这不,我刚从一棵枫香树上找到一种没见过的刺蛾幼虫。位置有点高,我只能跳起来去拽树叶。结果,跳抓与锁定位置在空中产生了偏差,我一把抓到刺蛾身上——顿时,手掌就涌现火辣辣的刺痛。还好手掌皮厚,我把手伸进冰凉的溪水里浸了一会儿,就好多了。看着掌上那片红斑,我很难过——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一抬头,刚好看到眼前一株植物的叶片上,粘着一坨蓝绿色的半圆球。
这不是我找寻已久的“贝刺蛾”幼虫吗?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它的寄主植物一人来高,叶片大而厚。我摘了一片叶子,接口处流出黄色浆汁,蹭在手上很难洗掉。原来这植物就是赫赫有名、全株大毒“博落回”。之前查资料说贝刺蛾幼虫吃苹果、梨、桃等多种果树叶子,但我在果树上从未发现过这种贝刺蛾幼虫。(不过,后来我也只在博落回上见过它)贝刺蛾幼虫乖乖地趴在叶片上不动,全身光溜溜的没有刺,可以从容拍摄。
闪光灯稍微给点侧逆光,透光效果之外,更能突出它身上细小颗粒的质感——看起来就像一颗QQ糖。一只好奇的小个子贝刺蛾幼虫,爬到了大个子贝刺蛾幼虫身上,看起来就像置身童话世界。贝刺蛾幼虫和其他刺蛾家族成员一样,都属于“蛞蝓形”身材,头和足藏在身体下方看不到。怎么才能拍到小家伙的脑袋呢?一直被各种刺蛾幼虫伤害的我,终于可以在贝刺蛾身上“一展身手”了。
我用食指推了推小家伙的“屁股”,以为这样就可以赶着它往前走了。它没反应。我又轻轻敲了几下,这回它倒是有反应,把身体缩得更紧了,摸起来硬邦邦,都不“Q”了。我又等了十几分钟,还是没动静,看来“头像”是拍不成了。拍不拍没关系,看看总可以吧?我小心翼翼,把吸盘一样粘在叶子上的贝刺蛾幼虫取下来,观察了一会儿,就又放回叶子上。可能我放的地方刚好有个虫洞,小家伙觉得不舒服,它居然开始爬动了。
而且爬的过程中,就像要寻找方向一样,还会偶尔抬起小脑袋东张西望。抓紧时机,我终于拍到了想要的画面!QQ糖本Q你可能会问,这种贝刺蛾幼虫为什么没有刺?而且这么明目张胆地趴在叶片正面?我觉得除了有全株大毒的博落回给它壮胆,它本身也在模拟叶片上的露珠或者水滴。可不就是一个小水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