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筝堂?呆呆华堂?什么堂?

作者: 宰予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0-11-04

本文通过详细解析“木”字及其相关汉字,探讨了汉字的美学和对称性,并展示了木在古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文章还特别强调了桑树在古代社会中的多功能性。

现在天气冷归冷,但可以看到金黄的银杏和红红的枫叶了,连西安千年银杏都开始黄了。仔细观察“银杏”和“枫叶”这几个字,你会发现,它们都含有木。在《说文解字》中,木部字可是个大家族,收字四百余,是一部简要的木本植物名录。封面图中的“槑”也和木有关,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关于“木”的语文课。

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文字时,其实很有美学上的讲究。汉字中有许多字形都是对称结构,在象形的甲骨文中看得更分明:火、土都是左右对称,水是个中心对称图形。而将这种对称之美发挥到极致的则是“木”字,甲骨文的“木”字,同时满足了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中心对称。木字是从自然界中树木的形态而来:一根笔直的树干,上端发散出向上伸张的枝条,下端发散出向下钻探的根系,其结构本身就有优美的对称感。

古人在“木”的下半部分加上指示符号(一横或一点),成为“本”字,表示树根;在上部加指示符号,成为“末”字,表示树梢,本末两字也形成了一种对称。现在你理解“本末倒置”了吧?指示符号也有标在木字中部的,比如甲骨文中的“朱”字。甲骨文的“朱”字按照本、末的思路,朱应该指树干。然而,古代文献中朱多指红色,并没有树干的意思。只有《说文解字》说,“朱”是一种松柏类的红心木头。

其实,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木。在穿着方面,中国是丝绸之国,丝绸由蚕而出,蚕则完全依附于桑树。早在殷商甲骨文中,“桑”就十分常见了。虽然桑是典型的木本植物名词,但在《说文解字》中,桑字却被归入“叒部”——这个部其实只有“叒”“桑”两个字,都跟树木有关,可以算是“木”的支部。

在饮食方面,《说文》木部中,紧跟“木”字,后面一串都是果树名:橘、橙、柚、樝(楂)、棃(梨)、梬(黑枣)、柿、梅、杏、柰(苹果)、李、桃,基本把古代常吃的水果都列上了,真不愧是美食之国。

在居住方面,早期人们住在朴素的夯土房屋里,建筑的主材料是土,名称也就以土部字为多。后来渐渐有了楼、榭这些精巧的建筑,主体以木材搭建,名称便是木部字。这些建筑的木制部件各有名字:横为“梁”,立为“柱”,连接处为“榫卯”,其他构件还有椽、楹、枋、桁、檩等等。

在交通方面,木的突出贡献是造车造船。木材质地轻便,大多能浮在水上,《周易》中有一句:“利涉大川,木道乃行。”这是指人们渡河时,应当借助于木。指代舟船的汉字多带“舟”字旁,不过也有木的痕迹:“槎”为小木筏,“欚(lǐ)”为江中大船,“橃(fá)”为海中大船。船上的桅杆,划船用的桨、橹、楫、棹、桡,就更是一目了然的木制品了。

在古代,人们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一种“万能植物”,它几乎包圆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它就是桑树。前面已经介绍过,桑树是最早被中国人记录的木本植物之一,甲骨文中就有专指它的单字了。桑叶可以养蚕,桑皮能造纸,桑木柔韧,可以制作家具、弓箭、车轮……最重要的是,桑葚也太好吃了吧!

UUID: 0c80f8a3-cd98-438e-8b34-238a6a24d33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11-04_呆筝堂?呆呆华堂?什么堂?.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