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港:专家详解学镇模式下的大学新形态

作者: 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0-11-03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新校区,承载了探索未来大学新形态的宏大目标。经过一年的实践,创新港在产学研融合、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高等教育模式创新的一个值得期待的案例。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近年来最大的“手笔”,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自筹建之初,就承载了西安交大人对于未来大学新形态的构想与寄托,也因此而备受瞩目。如今,创新港启用已有一年时间。经过时间的沉淀,对于创新港及其所代表的“学镇”模式是否能够生根发芽,不管是西安交大校方还是教育界学者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创新港能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值得期待的模式创新,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最近一年,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费强上下班的路程长了很多。“需要乘坐校车或其他公共交通往返,全程需要大概一个小时。”然而,这位年轻的“80后”教授却乐此不疲。费强的家在西安市区,距离西安交大在兴庆路上的校本部不算远。如今,他工作的地点改在了学校去年9月刚刚启用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

从创新港到校本部的直线距离约为30公里,但在西安交大人的心中,这段距离走得是那样“轻快”。因为对于西安交通大学这所百年名校而言,创新港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开拓发展空间而建立的一个新校区,更寄托着他们探索未来大学新形态的宏大目标。

在西安交大提供的简介中,对创新港的描述如下——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是陕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学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由西安交大与西咸新区联合建设,定位为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实际上,这段描述并不能全面反映创新港建设的背后,西安交大校方对大学功能的深层次思考。

今年9月,创新港启动“科创月”活动。其间,已经建成的29个研究院的300多个科研平台集中向全世界展示了科技成果,开启全球合作模式。在启动仪式上,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这样表示:我们打造了一个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有众多人才陆续在此培养,有很多的顶级科研机构,也有大科学装置群。

我们希望企业、大学、社会能紧密融合在一起,在较短时间内,让我们的科技竞争力更强盛……在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看来,“融合”对于创新港的创立尤为重要。“高等教育本应走在社会的前面,引领社会发展。然而现实是,很多颠覆性技术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技术,并不是来自于大学科研群体,而是来自于企业。”王树国表示,因此,大学的“围墙”必须要打破,大学要主动地融入社会,与企业相结合。

这就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由来。换言之,创新港之于西安交大,最大的意义在于产学研的真正融合。

事实上,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西安交大校方就曾多次表示,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港”,而不是学校的一个“新校区”,就是因为“港”是有进有出、开放融合的。在受访时,长期关注创新港建设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表示,创新港的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西安交大在此前的办学过程中当然也有创新,但都很难摆脱原有制度和体系的桎梏。然而在创新港,它秉持的是教研产和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设计理念。”根据规划,创新港未来将围绕理、工、医、文等四大方向建立若干研究院(中心)。每个研究院(中心)都必须跨学科交融共通。届时,创新港将聚集至少2万名研究生和留学生,以及至少3万名全球科研人才,吸引至少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此设立相关研发机构,形成国际化的产业创新基地。

“创新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在一片空地上,构建一个与其人才培养和科研高度一致的产业集群,从而建设一个教育、科研和产业深度融合的社区。”别敦荣说,最终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新发展格局”。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树国曾表示,在物理形态上,创新港的模式与牛津、剑桥等高校的“学镇”模式类似。在这种模式下,“小镇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小镇”。

近期,国内高校中以“学镇”为目标的新校区建设,除了创新港之外,还有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长荡湖大学科技园),人们也将这“北西交、南河海”戏称为学镇模式的两个“中国学徒”。然而,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学镇模式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为何近几年才有国内学校步其后尘呢?对此,别敦荣解释说,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的教育科研体制有关。“在我国,不同机构间的管辖权是高度分割的,且分工相当细化。

”比如,高校属于教学单位,研究院所属于科研单位,政府不同机构也是各自独立且高度分割的,相互之间并没有一个融合的机制,这就使得“小镇即大学”的学镇模式难以在国内生根。然而,创新港似乎有效地规避了这一不利因素。正如在前文简介中所提到的,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同时由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联合建设。

从这个角度上说,创新港已打破了一个简单的高校“新校区”的界限,实现了高校与政府机构的互通互融。有意思的是,创新港的选址地——西咸新区本身也不是简单的开发区。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更像是一种美国化的城镇组织模式。整个新区由五座新城组成,但并没有明显的“市中心”。

这显然不是传统中国城市的组织模式,反而更像是诸如美国汉普顿锚地、华盛顿城市圈、加州湾区等城镇联合体。如此一来,“智慧学镇”创新港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西咸新区这种“网格状”组织结构中的一个节点。“从这个角度讲,创新港已经不是简单地以交大为唯一得利者来考量了,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安交大在此的改革发展是捆绑在一起的。”有学者在受访时表示。“从当地政府的角度看,谋划这样一个创新港也是具有一定超前性的。

”别敦荣表示,这体现在以西安交大先期建设入驻,再带动其他高校、产业园区以及相关社会生态系统的配套发展。“未来,此处所释放的社会经济潜能将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值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有学者曾表示,西部大开发要形成新格局,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寻求崭新的发展路径。

“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港的探索除了指向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外,对于西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有启发作用。”该学者表示。创新港的模式虽然在国内尚属首创,如果将视角放在国际范围,就会发现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探索类似“创新港”的高校发展模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俄罗斯的斯科尔科沃科技大学。

”受访时,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介绍说,该学院坐落于有“俄罗斯硅谷”之称的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与创立。“这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周光礼说,该校由15个研究中心组成,每个中心都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转化的功能,且每个中心都需要由一所俄罗斯国内一流大学、一所国际顶尖大学、俄罗斯政府以及一家相关领域知名企业四方合建,由此形成一个政产学研贯通的集群。

不难发现,无论从承担使命还是组织结构,创新港与斯科尔科沃科技大学都有着很多的相似性。“这实际上就是未来大学的一种模式探索。”周光礼说,这种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特点——融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为一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没有围墙,完全开放。周光礼坦言,未来大学,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未来大学,将会特别强调大学的经济效应。

“能够和产业进行更密切的结合,用一所大学带出一片高科技产业集群,乃至带出一条创新带,这才是这种大学模型的最终目标。”现实中并不乏类似的成功事例。例如,众人耳熟能详的斯坦福大学,除此之外,还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及其周边的128公路高技术区。

据统计,目前仅上述两所高校的校友和教师在学校周边的产业带创办的企业,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大约占美国GDP总量的1/5,如果将其比作一个国家,其GDP总量可位居全球前5位。然而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所理工类大学可以在其周边形成高科技的产业带。“这些年来,我们搞了很多大学科技园。不能说这些科技园没有效果,但的确很少有能与地方合作形成产业基地的。

”别敦荣表示,即使在北大、清华周边形成的中关村产业园区,也只能算是一个科技产业的“聚集地”,而且其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周边的中科院院所。“周边产业还没有和教育形成一种深度融合态势,这本身就说明了国内高校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依然缺乏能力。

”对此,张迈曾表示,创新港的建设目标便是打破固有的藩篱,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与社会深度融合谋求高等教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的“突围”,最终实现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目的。从实践层面看,创新港也一直朝着带动产业发展的方向努力。仅在“科创月”活动期间,创新港便举办了152场科技交流活动,并与中国华能、中国核电、华为等企事业单位签署协议100余项。

在别敦荣看来,创新港目前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是在一片空地上,“重新打鼓另开张”地建立了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其在原有模式上修修补补,倒不如从头开始,这种做法的难度其实反而要比前者更小。这也是创新港建设对于国内高校未来改革的一种启示。”目前,刚刚启用一年的创新港,也的确在努力规划着自己的“未来”。除了从事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费强目前也正在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挂职。

近期,他正忙于参与学校“十四五”规划的起草工作。“‘十四五’规划涉及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创新港的未来五年‘路线’应该怎么走?”费强说,一旦“五年规划”做出,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创新港发展态势。“学校一直让我们思考研究未来大学的形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份规划可以说是所有交大人正在面对的一道考题,需要集合调动智库力量,把我们理想中创新港的‘路线图’勾勒出来。”费强说。

然而,要画好这份“路线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访时,周光礼并不讳言,自己担心长期困扰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区位劣势,在创新港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也将长期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港未来是想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知识创新中心。这种创新中心一定是要做尖端的知识创新,以及产教的深度融合。”周光礼说。

然而较之以粤港澳大湾区或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东部产业基地,西部地区的产业格局仍然有限,且以传统产业为主,无法形成建立此类中心的有力支撑。针对这一现状,西安交大也在努力寻找破解之道。比如,王树国就曾多次强调,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创新港“不只属于交大,也属于陕西,属于全中国,甚至属于世界”,目前与其合作并入驻创新港的企业,也基本覆盖全国范围。

从公开资料来看,创新港目前设立的研究院主要涵盖了电力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同时也建设了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等跨领域的科研平台,目标指向并没有局限于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在产业布局的问题上,别敦荣建议创新港可以借鉴武汉光谷的某些模式。作为我国首批国家高新区,武汉光谷的主体产业是光纤通信产业。

目前该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和激光产业基地。“光谷秉持的也是产教研相融合的发展路径,但它并没有创新港那样的整体规划,而是一种市场集聚的效果。”别敦荣说,但恰恰是这种集聚,使光谷产生了主导性的产业优势。“在未来,创新港如果能够产生一种主导性的产业,效果可能会更好。

因为这种产业能够形成足够强大的规模效应,进而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产业的共同价值,最终带动创新港产教融合整体发展。”别敦荣说。不久前,持续一个月的“科创月”活动落下帷幕。创新港二期建设规划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西安交大正积极对接当地政府,计划在创新港周边继续布局建设产业承接区和教育科研机构。“有了一期的建设经验,我们相信二期建设将更为顺利,内涵也更加丰富。”张迈曾说。

未来,创新港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大学的“新形态”?我们拭目以待。

UUID: 9cce108a-aee5-4970-9024-282c41fcb0a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20-11-03_创新港:专家详解学镇模式下的大学新形态.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