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的产地为江苏苏州,这里自古就是江南腹地。通江达海,河川纵横,水系发达的优越生态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优质蟹品,不仅蟹类繁多,而且蟹源富集。事实上,除了世所皆知的阳澄湖大闸蟹外,江南还盛产溱湖簖蟹、昆山蔚迟蟹、吴溪紫蟹、太湖蟹等蟹品。为何阳澄湖大闸蟹能独占鳌头、名扬中外呢?
江南食蟹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起初,江南人并不食蟹,《国语》就记载“稻蟹不遗种”,江南一带民间俗谚也有“虾荒蟹乱”的说法。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蟹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多则生乱,无补于世;再则,蟹喜打洞,易破坏稻田和庄稼。因此,古人往往将蟹视为“虫害”,在民谚中借喻其为横行湖底、欺民霸女的水族妖怪。那么,江南人是如何从“仇蟹”到“嗜蟹”的呢?探究其中缘故,还得从一个名叫“巴解”的人说起。
隋唐以后,江南食蟹之风日炽,且愈来愈甚。精致的饮食文化,使人们不断翻新烹饪工艺,追求更加极致的蟹味。两宋之际,江南人不仅嗜蟹,更嗜名蟹,蟹的品牌效应愈发凸显。此外,品蟹也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生活。在宋人看来,吃蟹不仅是品尝美味,更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明清之际,蟹已成为江南人居家待客的必备佳肴。民众不仅知晓蟹的生长习性,而且开始成规模地进行人工饲养。
江南优良的水质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蟹品,按其品种分为石蟹、虎蟹、水蟹、江蟹、海蟹、白蟹等种类,因其产地不同,又可分为太湖蟹、紫须蟹、蔚迟蟹等。最值得一提的是阳澄湖蟹。阳澄湖蟹出于苏州阳澄湖,现被称为阳澄湖大闸蟹。虽已名扬海内外,但实际上阳澄湖蟹直到清中晚期才名声渐起。阳澄湖蟹深受世人喜爱,寓居于阳澄湖畔的清代诗人黄子云写有《食蟹歌》,其中“西湖湖蟹兴高秋,品馔独此生平求”,表露自己喜爱阳澄湖蟹的心声。
文人的宣传与媒体广告效应也是阳澄湖大闸蟹声名远扬的重要因素。清人袁翼在《邃怀堂全集》中直言“吴中蟹品,推昆山阳城湖中为第一”。民国年间,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所言“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让更多人认识到了阳澄湖蟹。关于阳澄湖蟹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不断涌现,使得阳澄湖蟹的文化影响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