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中的红色小鱼

作者: 嘉楠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0-10-25

《海错图》中记载的红色小鱼可能为赤刀鱼或须鳗虾虎,这两种鱼在现代都是受欢迎的食材,尽管在《海错图》中被评价为“鱼品之最下,不堪食”。

《海错图》中有一种红色小鱼,对它的记载语焉不详,我们只能根据蛛丝马迹,探究它的真相。据我们分析,它的原型有可能是以下两种鱼:赤刀鱼,或者另外一种丑鱼——须鳗虾虎。对不起,不是故意说它丑的,你往下看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在《海错图》中,上面这张画的配文异常稀少,这一句算是比较像样的形态描述了。它给出了三个线索:产于福建沿海、全身红色、身体像鳗鱼。

要是看图的话,它也确实像一个头大身细的鳗鱼,身上的肉呈人字形排列。但是符合这些特征的鱼可不止一种啊,还有什么线索吗?对了,当时福建人叫它“赤鳞鱼”,而今天的福建,也把一种模样神似的小鱼称为“红连鱼”,发音还真相近。那么目标初步确认,《海错图》中的赤鳞鱼,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红连鱼”,它的正式名称叫赤刀鱼。虽然被民间叫成“小红鳗”、“红带鱼”,但是和带鱼、鳗鱼都没亲缘关系。

赤刀鱼这种头大身细的体形,不是为了游泳方便,而是为穴居准备的。它会在海底挖一个洞,把尾巴插进去,只露出脑袋,看上去就像是把自己“种”在了海底。一有小鱼小虾经过,它就飞速钻出来叼住吃掉。在海底,赤刀鱼会把身体藏在洞里,只露出头。因为这种习性,一般的渔网是抓不了它的,得是底拖网才能把它从海底“耙”上来。不过,它的数量并不稳定,渔民也不会特意捕捞它,只是作为捞其他鱼时的副产品。

可是有一个问题。

《海错图》里说这种鱼“永不能大”,但赤刀鱼是能长到很大的(一米左右)。而且,赤刀鱼的眼睛也大,《海错图》里的那条眼睛很小。所以,这种鱼就可能有第二个身份了:须鳗虾虎。须鳗虾虎是华东近海常见的小鱼,有时还能逆流而上,游进淡水湖里。内陆人民(比如我)看见它,可能会大喊:“这是异形吧!丑死了好吗!

”这还真没冤枉它:一个长满尖牙的血盆大口,两粒比芝麻还小的豆豆眼,皮肤红里泛灰,覆盖着黏液——只有它妈妈才会觉得它好看(bushi)。

它的脸,有点像电影《异形》中的外星怪物。这种鱼经常被当做猎奇生物登上新闻,新闻中,它经常被鉴定为“狼牙虾虎”。其实现在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狼牙虾虎和须鳗虾虎其实是同一种鱼,具体叫什么,科学家也没搞清楚,我们就先叫它须鳗虾虎吧。

须鳗虾虎丑是丑了点(对不起),但它和赤刀鱼一样,也是个凶狠的捕食者,而且它也爱藏在沙子里。但它比赤刀鱼藏得还深,几乎全身都埋进去,只靠感受震动来侦测猎物,所以它的眼睛也退化了,基本没有视力。须鳗虾虎也就能长到20厘米,算是“永不能大”了。它很可能是《海错图》中这种鱼的原形。

《海错图》的作者聂璜的口味,好像和现代人颇有不同——很多大家觉得好吃的鱼,他都觉得不好吃。

比如这条“赤鳞鱼”,就被他评为“鱼品之最下,不堪食。”这简直是对一条鱼最大的侮辱。但是,赤鳞鱼的两位可能的原形,在今天都是挺受食客欢迎的鱼。先说赤刀鱼吧,它的幼鱼确实没啥可吃的,一般捞上来就被当做下杂鱼,制成鱼粉。但长大后就不一样了,被冠以“红带鱼”的名头登堂入室,两三条一清蒸,倒点豉油,泼上热油,尝尝看,肉多刺少,还真有点意思。由于颜色喜庆,近年来,它在酒宴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须鳗虾虎呢,你别看它丑,人家比赤刀鱼还受欢迎,早就是沿海人爱吃的小鱼了!它在民间叫“奶鱼”,用它熬的汤,像牛奶一样白,再加点酸菜或豆腐,喝去吧,你绝对会“真香”。至于有的人过度想象,认为喝了奶鱼汤能下奶,这就不太靠谱了。如果你不爱喝汤的话,也可以把它煎一下撒椒盐,或者和青椒同炒,都挺好吃的。

UUID: dd4d5239-67e9-423d-8bf9-8849573b113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10-25_你说它丑可以,说它难吃我就不服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