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鼬:机敏可爱的外表下隐藏的凶猛本性

作者: 二猪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10-23

文章介绍了白鼬这一鼬科动物的特点,包括其适应性强、捕食能力强、外表可爱但本性凶猛等。同时,文章也提到了白鼬作为外来物种对新西兰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鸟类的威胁。

说到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类,大家的第一印象或许是猫科和犬科这两大担当,其次想到的就是熊这一类傻大黑粗的憨货。豺狼虎豹熊确实也都是猛兽。不过在哺乳动物中,还有一个体型小巧、外表可爱、身形敏捷、行踪隐秘,却也凶猛异常的类群。它们就是鼬科动物。不论是与我们共享城市的黄鼬,还是喜食蜂蜜俗称“蜜狗”的黄喉貂,抑或体型娇小的伶鼬,它们无一例外,都敢于向体型数倍于自己的猎物发起进攻,而且还经常能将其制服。

今天的主角就是白鼬,也是这样一条响当当的好汉。白鼬,尾尖有一撮黑毛。图片:Marton Berntsen / wikimedia白鼬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林地、湿地、田间等多种环境中生存。它们的轻功十分了得,蹿房越脊都是小菜一碟,爬墙上树也是如履平地。白鼬的主要食物是各种小型动物,能下口的活物通常都来者不拒。

但作为鼬科好汉,白鼬最钟爱的食物还是小型啮齿类,它们的身材也非常适于钻入鼠类狭窄曲折的洞穴,将猎物堵在自己的老窝里无处逃窜。虽然白鼬体型不大,但着实是一员猛将,捕捉体重超过自己数倍的野兔也不在话下。白鼬在被劈开的树干里筑巢。图片:Smurrayinchester / wikimedia

鼬科大佬们似乎都是bug一般的存在。我们还能见到它们与体型更大的食肉动物刚正面的视频,比如“金刚狼”狼獾追棕熊、“平头哥”蜜獾怼狮子等,一些人甚至将“平头哥”当成无敌的象征。但在现实中,鼬科大佬们还是无法完全克服“体型碾压一切”这个定律。黄喉貂咬死了恒河猴。图片:Life Of Wildlife / youtube

鼬科动物的生理结构特点——腿短,使得它们无法快速逃跑,既然跑不了,索性就奋起反击。当对手不饿也不想被咬时,它们也许能混个活命;当对手有心一战且实力在自己之上时,悲剧就会发生。白鼬也是如此,一不小心便会沦为豹猫、狐狸、各种猛禽等更大食肉动物的点心。这位“平头哥”没有敌过狮子。图片:SunDestinations / youtube

白鼬爱换衣服,每年夏季它穿的是黄色的“薄衣”,冬季则会换上白色厚实的“大皮袄”。皮毛颜色的改变,能让白鼬更好地在环境中隐匿自己的身形,不仅是为了避免猎物发现自己逃走,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更大的捕猎者发现。当然,不管衣服怎么换,白鼬的尾尖永远都是一抹黑色,这也是它区别于和自己长得有几分相似的伶鼬的一个重要方式。换上冬装的白鼬,尾尖还是黑色。图片:Steven Hint

许多鼬科动物走起路来都是蹦蹦跳跳的,白鼬也不例外,这样的步伐再配上它灵巧的动作和苗条的身姿,“萌萌哒”的感觉油然而生。轻盈而独特的步伐也让它们的脚印在野外很容易被辨认,尤其是在雪地中,成对的足迹很有辨识度。在蹦的同时,毛蓬蓬的尾巴还会蹭一下雪,白鼬在北方也就落了个“扫雪”的雅号。伶鼬的脚印。图片:Dorothee Ehrich

新西兰是西南太平洋中的岛国,国土范围内只有很少种类的哺乳类,因而成为了鸟类的天堂。但随着欧洲人的到来,很多不曾有过的动物逐渐登陆这片“伊甸园”。起初是随船而来的老鼠,当老鼠太多时,人们引进了猫;西方人怀念家乡野兔的味道,于是就引进了野兔,当兔子太多时就又引入了狐狸和白鼬,结果各种土著鸟类遭了殃。

在白鼬眼里,那群鸟就是行走的便当;对飞行能力不强、在地面或者洞穴筑巢的鸟类来说,白鼬的威胁尤其大,以鸮鹦鹉为例,它的濒危就与白鼬有着脱不开的联系。不会飞的鸮鹦鹉。通过复育保护,目前它们的数量已有所回升。图片:Kakapo Sirocco / flickr当人们终于醒悟,开始想方设法控制各种外来入侵动物时,他们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请神容易送神难”。

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后,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新西兰已不再是当年那片鸟类的乐土。机敏、可爱的外表,掩盖不住白鼬凶猛的本性。但白鼬没有错,它不过是想将自己的血脉流传下去。真正应该反思的倒是我们。但愿未来可以少些“机智人类的愚蠢故事”。新西兰菲奥德兰国家公园(Fiordland National Park),一只白鼬死于人们设下的陷阱。图片:Avenue / wikimedia

UUID: 3f0b640c-a9de-46fa-b655-1664b3be596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10-23_野兔、鸟和阿伟,纷纷惨死在它的面前.......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