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早期,繁荣前夜的伦敦正淹没在深沉的黑暗之中。伦敦的黑暗不只是比喻,也是字面意义上的——夜晚的街道缺少灯光,盗抢横行,暴力犯罪层出不穷,在城区夜行是一个极不明智的选择。1736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安装、运行街灯。这种街灯被称为教区油灯,从日落一直点亮到日出。几年内,夜间犯罪随之大大减少。这照亮黑暗都市的灯光,来自大洋彼岸殖民地的大海。
楠塔基特(Nantucket,旧译南太基),北美殖民地的捕鲸中心,它在17世纪中叶逐渐起步,因18世纪日益增长的鲸产品需求变得繁荣。起初,点亮城市的鲸油主要来自露脊鲸,到18世纪20至40年代,新英格兰地区近海的鲸日趋稀少。同时,利用抹香鲸产品制作高档蜡烛的技术日渐成熟,殖民地的捕鲸人有了新的目标。
1748年,波士顿的一则广告这样宣传来自巨鲸的产品:“鲸脑油蜡烛……气味芬芳;持续时间更长,是动物油脂蜡烛的两倍以上;光照范围更大,是其它蜡烛四倍以上,光线均匀柔和,让景物更清晰……”
抹香鲸拥揽诸多极致:它是现存最大的齿鲸,雌鲸长约12米,重约15吨,雄鲸要大得多,体长约18米,体重约45吨;抹香鲸的颅骨和大脑(7.8kg)是哺乳动物中最大的;抹香鲸能下潜到2250米的深度,持续90分钟,逼近了哺乳动物的极限。很长一段时间里,哺乳动物已知深潜极限是由柯氏喙鲸创造的,分别达到了2992米和2小时17分半(不是同时达到);2010年到2012年间在南加州测得数据,2014年发表。
不过在2014年至2018年,杜克大学研究团队测得的两个柯氏喙鲸单次潜水时间——2小时53分钟、3小时42分钟(2020年9月23日发表)——又打破了此前的时间记录。
抹香鲸的属名Physeter希腊语意为“喷气”,种本名macrocephalus意为“巨大的脑袋”。这个名字无比恰当,因为抹香鲸脑袋的长度几乎占据了体长的三分之一。
巨大的脑袋包裹着巨大的铲形颅骨,“铲子”的凹坑之上,两个近圆锥体形的器官上下堆叠,安放在抹香鲸的大头里:上面一部分是脑油器(spermaceti organ),一个纤维外壁的空腔,装满鲸脑油;下面一部分被捕鲸业称为“junk”,由结缔组织隔成诸多小室,内盛少量固态鲸脑油。抹香鲸主要的商业价值即来自其中一到三吨的鲸脑油。
这是一种高级的蜡酯(主要是十六烷基棕榈酸酯),在鲸的体温下,它是一种半透明略发黄的液体,一旦泼洒在冰冷的甲板上,就会凝固成乳白色的蜡块——这也许就是抹香鲸英文名字(Sperm whale)的来源。
19世纪石油的发现应用并没有拯救抹香鲸,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向抹香鲸提出了更多需求——人们发现鲸脑油不仅能用于照明,还是良好的润滑剂原料。对抹香鲸的商业捕杀直到1988年方才停止。
据估计,捕鲸时代之前全世界约有110万头抹香鲸;今天,这个数字是36万。不过,和种群至今未能恢复的濒危大型须鲸(比如蓝鲸、两种北露脊鲸)相比,抹香鲸的命运已经很不赖了。这可能得益于远洋大中型头足类巨大的生物量和抹香鲸宽泛的食性。全体抹香鲸每年捕食的生物量和人类的总渔获相当,只不过两者之间重叠猎物种类较少。
抹香鲸在大陆坡和陆架边缘每天下潜捕食,将半深海的能量和物质带到了海洋表面的透光带,极大加快了现代远洋海域垂直方向上的能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