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传说中有一种妖怪,叫作齿黑女,通常形象是身着传统婚礼服饰的女性,裂口而笑,牙齿涂成黑色,没有其他五官。这种妖怪据说是由无法结婚而产生的嫉妒执念所化,常纠缠男子,即将结婚的女子有时也会受其所扰,是一种危害不大但相当吓人的妖怪。
虽然人们大概都没见过这种妖怪,但日本江户时期,女性在婚后染黑牙齿,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习俗,现代的许多时代剧和舞台剧中至今还在沿用这种化妆,可谓深入人心。但这种传统打扮可能令外人实在欣赏不来,到了江户时代后期,连日本人自己都觉得黑齿有够阴森的,幻化成妖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之所以要在开头介绍这么一种阴间的东西,是因为用来染黑齿的染料,与一种常见的树有关。
作为一种来源于植物的传统药物,五倍子的大名为人们所广泛熟知,在许多地区,这种植物就叫五倍子,其产出的药用部位也叫五倍子,但少有人知晓它的正式中文名盐麸木。或许你也曾见过“盐肤木”这个名称,目前的绝大部分字典词典、植物志、教材等书面内容仍然使用这个名称,但正确的写法是麦麸之麸,而不是皮肤之肤。
盐麸木古代称为盐麸子、(bèi)木、或五子,《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多木”,后世医书认为这种“木”就是盐麸木,渐渐讹传为五倍子。
盐麸木的叶形与樗(臭椿)比较相似,都是羽状复叶,许多人也会把盐麸木与更常见的香椿和栾树混淆,是以盐麸木虽然常见,但不甚引人注意。不过盐麸木的复叶有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叶轴上有叶状宽翅,好似箭羽,这个特征很明显,在花椒等芸香科植物的叶子上常有相似结构。
盐麸之名来自它的果实,在秋季结果的时候,果实的外皮上会析出一层白霜,好似盐霜,味道也是酸咸可口,古人用以调味饭菜,或小孩零食,或入药,可止渴生津、解酒、止吐、避瘴等,跟现在的话梅差不多。它还有许多跟咸酸味有关的别名,如酸桶、醋桶、木盐、天盐、盐梅等。
盐和梅子都是古代重要的调味品,也用来比喻能干的臣子,盐麸木的果实独占二味,而且果实和种子中都含油10%以上,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可作为新型食用油与工业用油,这样一来油盐醋都全了,可谓是千古贤臣,半个厨房小当家。
《后魏书》里记载勿吉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水气都是咸的,凝结在树上便是盐,后世本草认为这可能就是盐麸木(其实盐麸木的分布区不包括东北)。盐麸木果子上的盐霜看起来像盐,吃起来像盐,但它不是真正的盐。严格来说,它是化学概念上的盐,不是烹饪所用的食盐。这些盐霜是苹果酸钙的结晶,不能提供钠元素,对于物资匮乏的古人来说,虽然可以调味,但无法代替食盐。
盐麸木属的许多种类并不会在果实上结晶出“盐霜”,果实本身就可以食用,如产于南欧和中东地区的南欧盐麸木(Rhus coriaria),其果实鲜红,晒干磨碎后可制作一种味道和色彩都很浓烈的香料,在中东和南亚的烹饪中,用来给菜肴增加酸味,也用于染色。盐麸木属的属名Rhus与它的英文名sumac同义,都来自南欧盐麸木的果实颜色“红色”。
作为香料出售的南欧盐麸木果实。
盐麸木属另一个更加常见的物种是原产北美洲的火炬树(Rhus typhina),因其强大的耐贫瘠、耐盐碱能力和超快的生长速度而作为水土保持树种引入国内,并在修复废弃矿山、退化森林生态的工作中发挥了一些作用。
在中国,盐麸木最重要的价值来自“五倍子”,这是一种虫瘿结构,当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盐麸木复叶的叶轴翅上取食,所侵染之处便会膨大增生,形成一个密封的虫瘿包包,大量蚜虫在虫瘿内部取食,完成生活史,因此古代也俗称“百虫仓”。
蚜虫在小叶片上取食也会形成小疙瘩状的虫瘿,只有在叶轴处才能形成较大的“倍”虫瘿,虫瘿形态各异,有长有圆,大如拳头或小如弹丸,光滑或棱角突起。《开宝本草》称五倍子为“文蛤”,也是取其虫瘿形态。古代入药,以那些长相崎岖的“角倍”最为上乘,那些比较光滑圆润的“肚倍”反而较次。同为盐麸木属的青麸杨上也会出产虫瘿,但也多为光滑形态,不入药用。
盐麸木的虫瘿与叶轴相连的部位有非常坚实的木质柄部,可以保持整个虫瘿的稳固。虫瘿壁由疏松的薄壁组织构成,可降低虫瘿重量并维持足够硬度。虫瘿壁中还有大量维管束与裂生道,形成包裹整个虫瘿的网状结构。内壁的维管束较多,还有大量缝隙孔洞,表面积大,有利于蚜虫吸收营养,还能吸收蚜虫排出的蜜露,使虫瘿内保持清洁;外壁的维管束逐渐变少,长有大量绒毛,阻止虫瘿内部水分蒸发,保持湿度,也可抵御外部微生物入侵。
虫瘿虽然是由昆虫寄生引起,但通常对植物无害,甚至有益。角倍蚜的虫瘿可增强盐麸木植株的光合作用,明显促进枝叶生长,有虫瘿植株的侧枝、复叶数量和小叶总面积都高于无虫瘿植株。而且虫瘿越大,小叶的总面积也越大。对于盐麸木和角倍蚜来说,这是一种双赢模式。
早期古人不识虫瘿,误认为五倍子是盐麸木的果实。在历朝本草医药书籍中,五倍子先是收录为“草部”,后又转至“木部”,在《本草纲目》中才被放进“虫部”,并有详细特征与采收描写。
古代五倍子药用,主要是用来治疗肺热咳嗽、泻痢、止血、肿疮等,将五倍子磨成粗粉,重复发酵,最后捏丸晒干,称为“百药煎”。不过它的另一作用更受欢迎,它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黑色染料,尤其是染发。
据传说五代开平年间,有早生白发者,醉卧山野,把一株长满肉瘤的植物压在身下,酒醒后发现白长衫被染得墨黑,经反复洗涤仍不见褪色。遂采集叶上肉瘤,捣碎敷于头发,由此白发转黑,传于后世。
有记载的五倍子染发之法,是用米醋浸泡针砂(铁砂),和以荞麦面、五倍子粉,用荷叶包裹一夜,次日敷在头发上,洗去即黑。开头介绍的日本染黑齿之法,与染发类似,也是用醋溶解铁屑,涂在牙齿上,再涂上五倍子粉,这样交替涂抹,牙齿便能常黑不褪色。
五倍子虫瘿中含有60%~70%的可水解单宁,当它碰到醋酸亚铁,便会变为非水溶性的稳定黑色物质,还可以保护被染物体的表面不受腐蚀,在古代除了染发,染牙齿,也用来染衣物。在日本平安时期,用五倍子染出的衣物颜色是一种略带褐色的浅灰,称为“空五倍子色”,这种颜色常用于丧服。《源氏物语》中有“薄墨の衣”的描写,就是用五倍子染色的丧服。
结尾是丧服,开头是染黑齿的妖怪,看来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这种植物还真是常给人以阴间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