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一篇关于室温超导的论文登上了《自然》封面,引发轰动。论文显示,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氢化物材料在超高压下产生了室温超导现象,实现温度在15摄氏度左右。论文通讯作者、罗切斯特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Ranga Dias在回复《知识分子》邮件时表示,他们相信这会打开预测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新途径。多位同行对于这一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室温超导现象,是一个里程碑。
亦有专家表示,该实验仍是在约3/4地心压力的超高压条件下实现,实际应用意义不大,而研究本身创新性亦不强。
论文显示,来自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和内华达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将微量含碳、硫、氢元素的样本放在一个压力仪器中,不断增加压强,合成了一种氢化物,并在267个GPA的压强下,在15摄氏度左右观察到该化合物内的电阻消失。实验中使用的压力仪器只有一颗西梅般大小,叫做“金刚石对顶砧”,由尖端磨平的两块金刚石相对构成,拧紧螺丝时两块金刚石对中间的样本施加压力,压强可达几百万个大气压。
研究者先在4万个大气压下用激光照射样本几个小时,破坏硫-硫键以形成硫-氢化合物,他们称这一过程为“光化学合成法”。接着,研究者在实验中逐渐增大压强。在140万到275万个大气压这个区间里,他们观察到了样本的超导性。而不断加压的过程中,样本超导转变的临界温度也不断提高。到了220万个大气压以上,临界温度则开始骤然提高。最终,在267万个大气压下,样本的临界温度达到了接近秋日室温的15度。
研究者通过光谱学技术测到了化合物的存在,且观察到了高压和临界温度下该化合物产生抗磁性,但并不清楚化合物本身的结构。领域内的专家也称赞了这一成果。犹他大学物理学副教授Shanti Deemyad告诉《纽约时报》,该研究非常稳健,完成得非常漂亮。剑桥大学材料学教授Chris Pickard则对《科学》杂志表示,这项研究是一个里程碑。
Dias表示,前述实验过程中采用的“光化学合成法”是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之前从未用在此类高压实验中,这是引甲烷和硫化氢进入初始材料的关键,为实现非凡特性引入刚好‘恰当’数量的氢原子。超导现象指电流能够在材料中零电阻运动,通常需要将材料降温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下才能实现。自20世纪初发现超导现象到80年代,40K是公认常规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上限。
1986年和2008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的相继发现,将超导的临界温度提升到了100K以上,但相对而言温度仍然很低,大规模实用化受限。
超导体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可以节约输电过程中的热损耗,甚至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强磁场,发展安全高速的磁悬浮列车等。如果能实现贴近我们日常使用场景的高温超导,也就是室温超导,意味着非常广阔的实际应用。对于这一超高压下的室温超导,也有学者表示其创新性一般。长期研究超导材料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罗会仟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评论说,这是一个进展,但不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进展。
他介绍,去年已有类似实验实现了镧-氢材料在260K的超导,此次的实验仅仅将260K提高到288K,无论实验思路和技术都没有新意。罗会仟表示,高压下,此类实验的操作和测量困难都非常大,一般此类实验得到的数据质量都不太好。但据他观察,此次实验的数据质量非常好。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庆金则评论,这项成果对研究超导机理来说可能具有一定意义,但对于应用来说,材料制备或使用过程中,需要如此高压环境,其难度及经济成本要比获取低温条件高昂得多!理想的实用化超导材料,需要临界温度及压力等都接近自然条件,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拓展其应用范围。单纯追求临界温度接近室温,但反而需要与低温相比难度及代价更高的极端压力条件,这样的超导材料,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