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脑和脊髓,是机体的“指挥中心”,保证了各器官的协调活动。然而,它的损伤多是不可逆的,常伴随神经功能的永久丧失。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系教授乔纳斯·弗里森(Jonas Frisén)团队称,他们发现了一种脊髓修复的办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叫作室管膜细胞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提升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能力,有助于小鼠脊髓损伤的修复。
“我们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干细胞,让它们在神经损伤修复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文章通讯作者弗里森表示,“虽然我们的研究还停留在小鼠水平,暂时没有向人类疾病方向发展,但可喜的实验结果还是为刺激受损神经系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策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其修复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其中,室管膜细胞虽有干细胞潜能,但以往认为它修复神经系统的能力比较有限。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室管膜细胞会被激活,主要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疤痕,以保证神经组织的完整性。
但是,这种“单向”分化不能使少突胶质细胞的数量得到补充,严重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能发现了室管膜细胞的潜在能力,这要先归功于大量测序工作。科研人员首先对1100个多种神经细胞进行了单细胞测序,分析其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
出乎意料的是,本来只存在于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转录因子—— OLIG2(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和SOX10(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分子标记物)—— 的调控序列在室管膜细胞中也存在。这使研究人员不得不怀疑,虽然 OLIG2 和 SOX10 只在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并不在室管膜细胞表达,但鉴于调控序列的存在,后者是否有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可能呢?
为了检验这一猜测,研究团队在转基因小鼠身上做了脊髓修复实验。他们培养了一种让室管膜细胞特异表达OLIG2 的小鼠,并检测脊髓损伤发生后小鼠室管膜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显示,在脊髓背部出现切口损伤后的1天和5天时,小鼠的室管膜细胞的分化潜能被激活,也倾向于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不过,转基因小鼠的“特异表达”人为改变了室管膜细胞原有的分化轨迹。而这样真能分化出正常的、有脊髓修复能力的少突胶质细胞吗?
还真能。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小鼠在发生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发生增殖,并向损伤部位聚集。表达OLIG2 的室管膜细胞不但能够形成星形胶质细胞疤痕,还能形成少突胶质细胞。研究人员将这群细胞命名为室管膜细胞源性少突胶质细胞系(epOLs)。他们发现,损伤4周后,epOLs 占到了整个室管膜细胞增殖子代的30%之多,并且 epOLs 转化并不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产生。
并且,在脊髓受损后3个月,epOLs 可以合成髓鞘质包裹轴突形成髓鞘,而髓鞘在神经功能的维持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背侧切口,该研究还涉及了胸部挫伤(thoracic contusion)这种与临床实际更接近的损伤模型。结果显示,相比于脊髓背侧切口模型,胸部挫伤模型的脊髓受损区域更广,12周后,epOLs 产生的数量也更多,并且 epOLs 有效改善了轴突的传导性能。
也就是说,室管膜细胞“逆天”分化出的少突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真有修复作用。“此项研究通过改变室管膜细胞的基因表达,激发了室管膜细胞‘隐藏’的分化潜能,使其向少突胶质细胞转化。这更加丰富了我们对神经干细胞功能的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特任研究员张艳告诉《知识分子》,“epOLs 有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令人振奋。
这说明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一个细胞库,为中枢神经损伤病人提供神经支持细胞和功能修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