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19日,意大利和奥地利两国交界处的奥茨塔尔阿尔卑斯山脉(Ötztal Alps),一对登山的德国夫妇发现了一具冰土中的遗体。起初,他们以为这是一名遇难不久的不幸登山者。不过通过后来的研究,人们发现,这位死者真实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经大约5300年了。
根据发现地,人们给死者起名奥茨(Ötzi)。是的,他就是著名的“冰人奥茨”(Ötzi the Iceman)。奥茨是目前欧洲发现的最早的天然木乃伊。在他生活的年代,欧洲正从新石器时代迈入青铜时代;通过分析遗体本身以及附近散落的物品,人们得以一窥这段过渡时期的风貌。
除此之外,奥兹其实还有另一个较为特殊的身份——人类历史上已知最早的一例莱姆病患者。莱姆病(Lyme disease)在北半球广泛流行,它的病原是一类叫做疏螺旋体(Borrelia spp.)的细菌。不过,并不是所有疏螺旋体都能引起莱姆病,而且不同地区的病原菌种有所不同。
2010年的一项尸检使得人们发现奥茨曾经感染过疏螺旋体。起初人们以为那是伯氏疏螺旋体,不过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罪魁另有其菌。多说一句,奥茨身上还有箭伤(可能是致命伤)、骨折,并且感染过寄生虫和幽门螺杆菌,真是命途多舛。
莱姆病的传播离不开一类小虫子——硬蜱(Ixodes spp.,在北美主要是肩突硬蜱 I. scapularis),它们不是昆虫,在演化关系上和蜘蛛是一家(蛛形纲)。硬蜱的一生相当纯粹:以在春天被产下的卵为起点,从幼虫、若虫再到成虫,历经两载春秋,每一步蜕变都依赖吸血。
尽管“莱姆病”这个名字诞生至今不过45年,但早在17世纪,到达新英格兰地区(今美国东北六州)的英国探险者就已经注意到了当地猖獗的蜱虫。此后两百多年里,人们陆续将一些关节疼痛、皮肤红疹、神经症状等问题和蜱虫叮咬联系起来——直到1975年在莱姆镇的那次爆发,莱姆病的面纱才被正式揭开。
如果被带有疏螺旋体的硬蜱叮咬,大约一周后,局部便可能出现红疹;这是莱姆病早期较为典型的症状,虽然不痛不痒,但红疹会逐渐扩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关节肌肉疼痛、心悸等问题可能随之而来,甚至发展出关节、神经方面的长期症状,挥之难去。好在莱姆病的治疗方法已经比较明确,因为螺旋体本质上是细菌,所以治病的主力就是抗生素。
春夏两季是硬蜱叮咬引发莱姆病的高发期,这期间的若虫通常只有几毫米长,非常不起眼;同时,若虫的分泌物会起到麻痹作用,降低人们对瘙痒疼痛的敏感性。最佳的“治未病”措施自然是避免被硬蜱叮咬。蜱虫偏爱潮湿的林地、灌丛、草丛和落叶堆,如果你想外出游玩,带好长裤、长袖、帽子、含有避蚊胺的驱蚊水,以及把裤腿扎进袜子里都是可行的个人防护手段;如果家有猫狗,给它们做好皮肤检查和定期驱虫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