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开发治疗白血病疫苗,具有巨大临床潜力

作者: 简小婵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0-10-13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发表研究,开发了一种治疗白血病的疫苗,通过使用Eps8和PD-1抗体,以及聚乳酸微胶囊技术,成功在小鼠模型上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显示出巨大的临床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实现临床转化。

2020年10月12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发表研究性文章,报道开发了一种治疗白血病的疫苗,可实现白血病的精准治疗。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常规化疗方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患者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和对化疗的不敏感。近期,免疫疗法在白血病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已有研究表明,可能通过疫苗治疗白血病,但其治疗效果远未达到临床期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在白血病患者上,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基因”(Eps8)显著高表达,随后使用Eps8作为制备疫苗的原型抗原,将其表位肽用于治疗。此外,研究者还关注了白血病病人的PD-1/PD-L1通路,PD-1/PD-L1在其芽细胞和T细胞上是显著高表达的。

这个通路通过调节T细胞的活性,在抑制免疫反应、促进自我耐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者采用PD-1抗体阻断PD-1,提高疫苗接种的性能。

接下来,研究者用聚乳酸制备了35微米的微球,包装上述的表位肽和PD-1抗体。当暴露于温和的红外辐射下时,温度略有升高(最高38°C),触发了聚乳酸的玻璃化转变,即其自我修复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微球表面的孔愈合,形成了微胶囊。

因此,可以共包装大量的表位肽和PD-1抗体。最后,研究者在小鼠上接种了开发的疫苗,单次接种后,微胶囊在局部注射部位的沉积和降解,导致活化的抗原递呈细胞募集,并持续释放两种“货物”,验证了其安全性。而且,研究者构建了多种白血病小鼠模型,如人源化细胞系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患者源性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等,成功证明了疫苗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效果。

这种基于微胶囊的疫苗,相比于商业化佐剂,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即使单次接种这种微胶囊疫苗,也比重复接种商业化佐剂,获得了更好的芽细胞抑制作用,并且没有观察到异常。该疫苗的安全性和高性能,再加上使用了FDA批准的聚乳酸材料,以及针对多种白血病细胞和抗原的多功能性,表明该疫苗作为一种免疫疗法用于治疗白血病,具有非常大的临床潜力。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仅仅是一项基础研究,距离临床转化,用于治疗白血病病人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临床转化的路上,需要在大动物,如猪、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上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此外,目前观察尚没有显现出明显的异常,但是该疫苗的全身施用,仍然具有潜在副作用的风险,需要更长期的研究结果验证。

UUID: c950ffd6-d0d3-473f-867c-3d4fb8a1d6c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10-13_中国科学家开发了一款治疗白血病的疫苗,具有非常大的临床潜力.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