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金银花,很多人都觉得耳熟能详,大概还有不少人喝过金银花泡的水。其实金银花的中文正式名叫忍冬。这也是个十分通俗的名字,顾名就能思义。金银花凉茶,估计很多人都喝过。明朝永乐年间,住在崂山脚下的村民苏现,遇到了一位邋遢道士。那个道士年事已高,蓬头垢面,须髯如剑戟,说话行事或是疯癫,或是诙谐,常被村子里的孩童们戏弄。老道人也不气恼,只是嬉笑而去。
或三两日,或五七日,老道人就会自崂山下来,进入村子里,胡乱寻些吃食。村人对他颇为厌恶,常请他吃闭门羹。苏现见道人年迈,于是心怀怜悯,便常给他些饭食,入秋又赠他棉衣。到了隆冬时节,忽而有一天,老道人来到苏现家拜访,自称姓张,在崂山清修这段日子里,得苏现礼敬,无以为报,于是献上野花一藤,作为回礼。“此花自海岛中携取而来,”老道人对苏现说道,“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其名‘耐冻’,望君善待之。
”言讫,老道人飘然而去。苏现望着道士的背影,只觉得此人龟形鹤背,大耳圆目,不同凡夫俗子,却也未多想,只是将那花藤栽了起来。岂料数日之后,官兵入村而来,道是皇帝有旨,来寻访奇人张三丰的下落。苏现这才恍然大悟,那道人原是赫赫有名的仙翁。张三丰带来的花藤,冬日叶翠不凋,入春即花,幽香四溢,众皆称奇。地方官员不敢隐瞒,将此事禀告了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听罢,自言自语道:“耐冻,耐冻,哼,好个张三丰!
”既然借“耐冻”花藤言志,决心不惹凡尘俗务,朱棣也只能断了寻访的念头。这株奇人张三丰亲自携来的“耐冻”,有人想要分株栽种,然而无论是朱棣还是其他人,移到别处的新株新苗,都无法栽种成活,结果只留下了这么一架老藤,生在崂山脚下。将近二百年后,明代《莱州府志》记载,这架老藤依然苍翠如初。朱棣为什么一听说“耐冻”的事,就明白了张三丰的心意呢?其实这个“耐冻”并非什么绝世罕见的植物,而是忍冬的别名。
在明清两代,忍冬早已经是常见的药用植物了,甚至文人还拿忍冬来猜谜语,谜面是“残年独守”,谜底就是“忍冬”。张三丰的言下之意,就是说,皇帝啊,你别找我啦,我这把老骨头,就让我混过残生算啦。朱棣和张三丰之间的恩怨纠葛,或许民间传说的成分更多些,但是“残年独守——忍冬”这个常规搭配,可是正儿八经写进了清代关于灯谜的著作之中的。
其实忍冬这种植物的名字,早在晋朝就已经出现了,后来南梁陶弘景解释说:“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忍冬是半常绿植物,华北及其以南地区,冬季时忍冬的叶片不会落尽,而是保持着常绿的状态。到了北宋年间,沈括、苏轼编著的《苏沈良方》之中,对忍冬的描述就已十分详细了,其中写道:“叶尖圆,茎生,茎叶皆有毛,生田野篱落,处处有之,两叶对生。春夏新叶梢尖,而色嫩绿柔薄,秋冬即坚浓,色深而圆,得霜则叶卷而色紫,经冬不凋。
四月开花,极芬,香闻数步,初开色白,数日则变黄。每黄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花开曳蕊数茎如丝,故一名老翁须,一名金钗股。冬间叶圆浓,似薜荔枝,一名大薜荔。可移根庭槛间,以备急。花气可爱,似茉莉、瑞香、甘草。”不但形态描述的思路和如今的植物志相似,而且其中也说出了忍冬的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别名:金银花。由于一朵花的花冠,初开时是白色的,之后渐渐变成金黄色,在一条枝上黄白相间,所以称作金银花,确是恰如其分。
不过,沈括、苏轼的著作里虽然描写了忍冬的姿态和气味,却还是将它当作草药来看待。后来李时珍在描述忍冬时,也用了类似的形容词句。但若是要评选出一位忍冬(金银花)的代言人,以上这几位的排名还要靠后一些,因为在金朝,有一对兄弟吟诗唱和,不但写了忍冬的形态、药效,还写到了它的另一个别名,以及对这种植物的评价。这对兄弟就是金朝文学家段克己,和他的兄弟段成己。
金朝末年,金哀宗自缢身亡,北地纷乱,于是段式兄弟跑到山西龙门山隐居。段克己与友人封仲坚入山采药,遇见忍冬,见此花形如鹭鸟,所以称之为“鹭鸶藤”,并写诗道:“有藤名鹭鸶,天生匪人育。金花闲银蕊,翠蔓自成簇……”而后他在诗中说,不是为了口腹之欲才去采集,而是为了把忍冬当作药物,还把忍冬赞为“香色奇”的植物,最后评价道:“世俗不知爱,弃置在空谷。作诗与题评,使异凡草木。
”段家哥哥说忍冬好看、有香气,又能入药,怎么会乏人问津呢?而且在此之前,竟然都没有人专门写诗赞颂它!这是替忍冬抱不平,也是映射自身的境遇。而段家弟弟段成己有诗唱和,同样也是写忍冬,他说:“幽花发溪侧,闲错金珠簇。徐看是鹭藤,香味浓可掬……”然后回答了段哥哥的问题:因为“情知无俗姿,安能悦众目”,人们都用世俗的眼光去欣赏,谁能体会得到忍冬的妙处呢?最后段弟弟总结道:“一经题品余,名字耀岩谷。
遇合良有时,不才异山木。”经过段家兄弟这么一番夸赞,后来的文人还真的开始关注忍冬了。比如清代的叶申芗在《点绛唇·金银花一名鹭鸶藤》词中就写道:“钗股双垂,色分黄白真纤巧。珠萦翠绕,小摘宜清晓。茗战争新,香助汤功妙。谁知道。段家诗好,初把芳名表。”段氏兄弟在这里,就已经被看做忍冬(金银花)的代言人了呀。
虽然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之中,已经对忍冬花的形态和变色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说道:“三四月后,开花不绝。花长寸许,一蔕两花,二瓣一大一小,长蕊初开者,蕊瓣俱白,经三二日则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但是这个变色现象,人们却是见怪不怪了很多年,直到近年来才有人讨论了忍冬变色的机理。
忍冬花色的变化,其实有两个主要的变色阶段:花蕾时为绿色,花初开时变为白色;花开放约2-3天后,由白色渐变为淡黄色,直到最终变为金黄色。由花蕾时的绿色,到初开时的白色,这个阶段的花色改变,主要与花冠中的叶绿素含量有关。在变色过程中,叶绿素的含量降至之前1/3,此后还在继续降低。同时,主要显现为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也降至不足之前的1/2。花冠中色素的含量降低,才使花冠显现出了白色。
而在由白变黄的过程中,花冠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急剧增高,“金花期”相比于“银花期”而言,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加了10倍。正是由于急剧增加的类胡萝卜素带来的颜色,使白色的花冠变成了金黄色。此外,在“银花期”的花冠有时并不是纯白色,而是稍带一点点淡黄色,这是黄酮类物质带来的黄色,但由于含量较低,黄酮类物质并非变色的主要原因。此外,某些植物的花冠变色,同时会受到细胞中pH值变化的影响。
但忍冬花在变色的过程中,pH值始终保持在5.3~5.5之间,花冠细胞的酸碱度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变色与之无关。虽然如今已经明确了忍冬花变色的初步机理,但是究竟是类胡萝卜素中具体哪种色素,才是变色的主要原因,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忍冬花冠中带来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可能和菊花中提供黄色的类胡萝卜素相近或相同。
而已有相关的科研团队,将目标指向了忍冬花中类胡萝卜素的次生代谢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大量的类胡萝卜素,相关的基因是否存在进一步利用的可能性。其实让我比较在意的,是最开始那段故事里,张三丰带来的忍冬。有人说那个忍冬是他亲自栽种的,有人说只是由他自海岛带来,无论怎样,张三丰应该不是刨了一整棵植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从海岛剪回了一段枝条。
虽然忍冬用播种的方法也可以繁殖,但更常见的,是用扦插、压条等方法。因为忍冬的枝条本身就容易生出不定根。如今繁殖忍冬时,如果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育出小苗,可以待小苗成活后,直接裸根挖出,栽种于半遮阴的砂质土中,成活率相对较高。至于那棵“张三丰忍冬”,为什么别人再分枝出去,却成活不了呢?
抛开传说和神化演绎,忍冬确实是足够皮实的植物,喜阳,也耐阴、耐寒,也耐热、耐旱,也不怕水湿,这都种不活,得有多手残啊!如果凭空猜测的话,有可能朱棣引种回来的忍冬,由于防护不周,在北京的冬季受了风吹,因为低温和缺水而死了。就像月季、木槿等花卉,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冬季的风太过干冷,茎和芽因缺水而变成了枯枝,呜呼哀哉。其实在北京栽种忍冬,如果选择避风处,或者冬季稍作防护,就基本没有问题。
反而是病虫害会比较令人头疼,特别是栽种于不甚通风处时,非常容易招来蚜虫等虫害,需要特别留意。我们没办法还原当初朱棣的操作了,反正皇帝移栽没能成活,至于别人,谁敢说我比皇帝强呢?如今除了花色由银色变为金色的忍冬本种以外,它的变种红白忍冬(Lonicera japonica var. chinensis)也比较常见,花冠外面紫红色,里面白色,比寻常的忍冬更鲜艳些。
此外,园艺品种四季忍冬(L. japonica 'Semperflorens'),花期自春季直到秋末,绵延不绝,原本也是个很好的品种。只不过从外形上看来,四季忍冬和普通的忍冬没有明显差别,一些商家用普通忍冬,冒充四季开花的品种,购买时需要确认货源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