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离大多数人总是很遥远。你可能只有在旅游度假、电视节目,或者享受海鲜大餐时才会想到它。但对有些人来说,这里是他们日夜魂牵梦绕,愿付出青春来守护的地方。2020年8月31日,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的陈伯贵,带领一支5人团队,潜入深圳大澳湾的海面之下。他们将对这里的珊瑚做调查。珊瑚礁,仅占全球海洋面积千分之二,但却养育了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它犹如繁茂的海底“热带雨林”,是海洋中最美丽的景观。
中国的珊瑚礁资源居世界第八。但由于气候因素和人为破坏,这些珊瑚群落,已经出现了严重退化的迹象。自2007年起,广东省加入全球珊瑚礁健康调查计划,由海洋科学家和潜水志愿者共同组成的普查队,在每年7月~10月间下海调查珊瑚及其周围海洋生物的生存情况。这些调查工作,为研究和保护珊瑚,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数据资料。
最近几年,大澳湾陆续投放了上百个人工生态礁、种植了数万株石珊瑚,形成了约32公顷的“珊瑚保育区”,帮助修复这一带的海洋生态。为了能更好地监测珊瑚的生长状态,随时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还拉了长达百米的电缆,在这一海区架设了几枚“海底摄像头”。镜头中,珊瑚宝宝们正在一天天健康成长,让日渐荒凉的海底,重新添上了新的色彩。
如果说珊瑚是海底的雨林,那么生长在沿海滩涂上的红树林,就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森林”。红树林天生就很叛逆。它们放弃了宁静的山谷和肥沃的平原,选择扎根于高盐的海水之中,在海浪的冲刷和海上肆虐的风暴中顽强生存。红树林的生态意义也非同寻常,科学家们发现,红树林的固碳能力是热带森林的将近6倍。
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红树林面积的千分之二,主要由25种真红树植物和12种半红树植物组成,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然而,这些奇特的红树林,正在大面积减少。为了让这里的红树林重现昔日的繁茂,政府及多家公益组织展开了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工作。其实,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不总是“水火不相容”。这样的“转型”,让村民受益其中。他们对于红树林的修复,也有了强烈愿景。
在整个海洋生态中,海鸟也同样扮演着不可缺席的角色。2020年6月10日,宁波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迎来喜讯——这天,有5只中华凤头燕鸥宝宝陆续破壳出世。它们的降生,意义非凡。中华凤头燕鸥,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长期以来数量稀少、行踪难测,有“神话鸟”之称。鸟类学家一度认为它已经彻底灭绝,直到2000年,消失63年的中华凤头燕鸥,才再次出现在中国沿海的几处海岛上。
为了把“神话鸟”召唤回来集中加以保护,2013年5月,工作人员在保护区中在一个酷似海鸟的小岛——铁墩岛上,安置了“假鸟”模型、播放燕鸥叫声录音,尝试“人工诱鸟”。迄今,已有93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在保护区破壳而出,全球总数估计超过了100只。每一只雏鸟的降生,都让“神话鸟”的生存又多了一丝希望,让它们距离灭绝的深渊,又远了一步。海洋生态的变化,和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近几十年来,温室气体排放、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人类的各种“作妖”,已经让海洋不堪重负。未来,海洋生态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应对这些,靠几百人、几千人,一代人、两代人的努力,可能还不足够。你或许对海洋中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但请别再漠不关心。其实,你无需亲自乘船出海,更不用潜入海底,也同样有机会能够随时、随地、 “面对面”关注中国的海洋。
这个机会,就来自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支持的“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项目。它为广大青少年和海洋爱好者们开设了这样一个“慢直播”平台——OC实验室。OC实验室是一个刚刚上线的微信小程序,是全国首个海洋主题科普视频集成平台,也是迎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它能实时呈现有关海洋生态环境的视频,记录中国海洋真实动态。
在这些画面中,你可以看到海上的风云变幻、日月潮汐,见证海岛上珍惜鸟类破壳降生,海底的珊瑚丛生鱼虾嬉戏,红树林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如果足够幸运,你还可能目睹野生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的瞬间。除此之外,你还能在直播界面中与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在线上交流;在“学知识”栏目中获得海洋知识;参加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及其他环保公益机构组织的海洋相关体验活动;还可为环境保护项目提供爱心捐助。
这些,将为促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升全社会海洋环保意识助力。OC实验室为所有人搭建起一扇扇面朝大海的窗,将最真实的海近距离展现在人们眼前。透过这些窗口,你可以随时随地关注中国的海洋的变化,分享每日见闻,并加入到海洋生态守护的行列中。自此,“保护海洋”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