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的班公湖地区,中印两军对峙引起了全球关注。与此同时,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的队员们正在班公湖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研究。班公湖,又称班公错或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面积667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241米,湖长约155千米,南北平均宽约4千米。
班公湖的奇特之处在于,位于我国境内的东部湖区受冰川补给影响是淡水,而位于印度境内的西部湖区受冰川补给影响小是咸水。班公湖最大的两个支流都来源于中国境内,是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所以班公湖东段面积最大的地方为淡水湖,而西段由于补水不足,加之中段部分湖面狭窄,湖水交流不畅,导致西段为咸水湖。此外,班公湖流域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水量仅6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465毫米,也是咸淡分异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力考察研究分队,从人居环境适宜性、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及边境基础考察着手,通过路线考察与实地调查、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考察与综合评价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和第一手资料。科考队5车19人,经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阿里地区与那曲市共4个地/市、24个区/县,开展了为期19天、行程超过5200公里的科学考察。
班公湖在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增加空气湿度和补充氧气、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班公湖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湖畔生长繁茂的禾草、水柏以及距离湖畔较远的沼泽地里的嵩草和苔草。丰富的植被足以支撑一定规模的牲畜放养活动,班公湖区域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在进食。
这里藏羚羊、藏野驴等大型陆地野生动物相对少见,更多的是一些野生鸟类物种,如红嘴鸥、赤麻鸭、黑颈鹤、棕头鸥等。班公湖区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体本身以及外围的沼泽地,而其所处的日土县大部分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绿洲湿地嵌套在荒漠草原,碧水蓝天、白云绿地,牛羊成群、莺歌燕舞,显露出勃勃生机。
2002年西藏自治区设立班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4年建立班公湖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成立了班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班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下设普古拉龙、多仁拉等6个保护管理站点。日常巡逻管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班公湖及周边水质、空气、土壤、植被等得到明显改善。2019年西藏自治区环境公报显示,班公湖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标准。当地群众“不负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也收获了“金山银山”。
在班公湖旁约10公里,日土县城西3公里左右,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赵华标研究员带领的观测研究团队克服高寒、缺氧等严酷的自然条件,扎根在阿里内陆的高海拔地区,驻守中国科学院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阿里站)。始建于2008年的阿里站,海拔4270米,占地面积30亩,共有科研技术人员24人。
他们记录了大量科学观测数据,通过10余年的努力,阿里站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高原荒漠与冰川变化研究基地,为监测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气候、水文、大气、生态环境变化过程,揭示印度季风与西风带相互作用过程,预测未来气候生态环境变化,为全球变化研究,以及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