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的9月7号,成都桂花巷两侧的20棵桂花树被砍一事冲上了热搜。施工单位未经审批,也未通知当地居民,就私自砍伐了这些长了二十多年的桂花树。此事引起了网民们的愤慨,最终,施工单位仅被罚款50余万元,而桂花树与伴随它们的记忆,再也回不来了。
木樨本非桂。木樨是木樨科木樨属的常绿木本,又被称为桂花、木犀等。木樨常丛生于山岭岩石之间,所以又得名“岩桂”或“山桂”。木樨原产于我国南方地区,在18世纪70年代由广州传到英国,在欧洲、美国、韩国、日本都有了少量栽培。现在作为绿化植物广泛栽培,尤其在亚洲地区十分常见。木樨的花朵有黄白、淡黄、桔红三色,花朵馥郁芳香,可飘十里。
木樨因其叶片的叶脉形如“圭”字而被称为桂、圭木等,它树干纹理如犀牛,因此得名“木犀”;后来又衍生出“樨”字专指Osmanthus fragrans本种。很多人知道桂花都源自“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有人还会说:“桂皮用来炖肉可香了。”其实,这里的“桂”都不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木樨,而是樟科樟属的物种。
在很久之前,大家生活中所欣赏崇拜的“桂”都是樟树。汉武帝信奉神仙,在太初四年建造了一座宫殿,取名叫“桂宫”,接着再建迎神的桂馆、桂台,在甘泉宫南的昆明池中直接以桂木为柱修建了水上宫室灵波殿。汉武帝选桂木来建造桂宫,大概是因为“以桂为木,风来自香”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会饮用桂酒,但这里的桂酒并不是桂花酒,而是樟树皮切块后放入酒中制成的。当时的人们热衷的是樟树的香,后来木樨的花朵放入酒中也有香味,这样的桂花酒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桂酒。我国古人将桂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做装饰用,如三国时《饵愁赋》诗云:“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这里的“桂”指的是樟树。
木樨在中秋之际绽放,花香浓烈,人们赏月的同时还能赏花。
木樨与月亮越发亲密,一度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人崇拜桂木,桂木变成一种仙木。使用桂木器具,食用桂木也成了修仙修道者的行为艺术。月亮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各种神话故事,而“月中有桂树”这一传说最早见载于汉代的《淮南子》,此时的桂还是樟树。久而久之,“月”与“桂”变得不可分割。自唐代后,木樨盛而樟树衰,“月中桂树”渐渐变成木樨。
一些诗人再不明就里歌颂一番,木樨彻底与月亮捆绑在一起,“桂”也成了月亮的代名词。
古人以“葺金繁蕊”来形容木樨的花,野生的木樨花色为白色或浅黄色,花色在花后会逐渐变深。木樨的栽培历史悠久,约有2500年。但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桂花类别或品种名称的确切记载。木樨品种众多,目前约有160个品种。人们依据花色及开花季节将木樨分为四个品种群,即四季桂、金桂、丹桂、银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