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恐怖故事:嫦娥竟是蛤蟆精?

作者: 齐硕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10-01

本文探讨了中秋节与蟾蜍的关系,特别是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后化身为蟾蜍的传说,以及古人为何将蟾蜍与月亮联系起来的原因。文章还介绍了蟾蜍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分布、体型、体色、毒液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中秋节源起中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最初由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至于“中秋”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中的“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不过,直到北宋才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蟾蜍与月的渊源比中秋的起源更加久远,且与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关。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著的天文学名篇《灵宪》就对嫦娥奔月有如下记载: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故事大体与现今流传版本无异,只是最后提了一句嫦娥奔月后化身为蟾蜍。什么?那冷艳动人的嫦娥仙子竟然是个蛤蟆精?相信第一次听到这个冷知识的朋友一定三观崩塌。

对于古人为何会把蟾蜍和月亮联系起来,《灵宪》中也有提及:“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蛤兔焉。”成书于同一时期的《诗推度灾》解释更加明确:“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始萌。”由此可见,以蟾代月应当是古人对阴晴圆缺的月影加以丰富想象得来的。

或因颜值,或因毒液,蟾蜍始终不受普罗大众所待见。但如果摒弃偏见,想想它竟是嫦娥的“化身”,仔细端详还是有几分可爱的呢。最后,不要忘了与身边的甚至是远方的人分享这月色,以及生活中和自然界更多的美好呀。

UUID: 9ecb3b61-ac4f-40f7-9dcf-5ecd553a19a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10-01_中秋恐怖故事:嫦娥竟是蛤蟆精?.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