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狮子狗全球旅行的脚步,我们发现,在唐代前后,一种体形较小的狗从罗马出发,经中亚,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成为皇家宠物。随后的1000多年中,在中国宫廷动物育种专家的努力下,这种小型狗的品种不断得到改良,其毛发越来越长,身形愈加娇小,面容越来越像狮子,生性也更加机敏和忠诚。
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在清朝皇室的大逃亡中,五只紫禁城的狮子狗为英国入侵者获取,随后它们漂洋过海来到伦敦,成为英国女王和上流社会人士的爱宠,从此登上了世界名犬的舞台。从离开罗马到再次登陆欧洲,狮子狗的全球轮回旅行历时千年。
时值公元二世纪中叶,我们此刻置身于中国皇宫主殿,诺大的宫殿内高悬着丝绸帘幅,其背后有灿若黄金的金属覆盖满墙,满室生辉。
彼时天子灵帝正缓步进入大殿,紧随其左右的,有他的贴身迷你侍卫——四只狮子狗——也就是后来通常为我们所知的北京犬。其中两只步于帝前,昂首立尾,神气非凡;而它们那一声声有节奏韵律的响亮吠声仿佛在告知皇帝的驾临。另外两只紧随于帝后,口中叼着他龙袍的折边。长久以来,这些狗都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宫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被作为皇室生活和礼仪的一部分接受下来。
这是加拿大畅销书作家斯坦利·科伦在其《狗故事——人类历史上狗的爪印》中的一段描写。单从斯坦利·科伦的描述看,中国狮子狗似乎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但事实或许并不如此。中国人饲养狗的历史极为悠久,早在周代之前,狗就已经名列五畜,是人们祭祀和肉食的重要来源。南宋人王应麟的《三字经》里也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的记载。但汉灵帝身边的狗是否就是今天的狮子狗呢?
翻阅史籍,《后汉书》《资治通鉴》中均有汉灵帝养狗的记录,史载“光和四年(181年),(灵帝)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虽没有任何影像资料,史籍中也没有留下对这些狗身形的描述,但可以推测,身形越小,“狗官”打扮的喜剧效果越明显,这或许才是引发斯坦利·科伦想象的原因。
从史实角度看,小型犬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要晚至唐代。因为唐代之前,史书和诗文中都鲜有小型犬的身影。
明清之际,随着西洋绘画技艺和摄影技术进入中国,人们在宫廷绘画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狮子狗。在现存于世的清代宫廷绘画中,狮子狗就不时出现,它们或安卧于主人腿上,或匍匐于主人脚下,成为威严皇室里的灵动宠物。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旻宁行乐图》中,道光皇帝座下就有一黑一白两只狮子狗;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乐园教母图》中,一位身着蓝色旗袍的贵妇坐在画面中央,一只黑白相间的狮子狗就静卧在她左脚前。
满族崛起于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后仍保留着鲜明的游牧习性,清初紫禁城专设“鹰狗处”负责养狗训鹰,以配合皇帝行猎。至清末,八旗子弟武功全废,斗鸡走狗日益盛行,连宫里的慈禧太后也只宠爱狮子狗,并将它们称为“御犬”。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乾先生研究,慈禧太后先后在故宫后花园养过1000余只狮子狗。
为了养狗,她还在东华门设“狗房”,专门安排四名太监负责狮子狗的喂养、调教和修饰,每只狗都有特定的经费和俸银。慈禧太后不仅爱狗,也善于养狗,她给每只狗起名,选用黄色绸缎为狗制作犬衣,还训练狗听懂“打圈子”“作揖”“直立”等口令,让它们完成不少复杂的动作。
正如上文所言,中国人养狗的历史久远,但小型犬第一次明确出现要到唐初。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上夏日尝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这段文字说的是唐明皇与大将军哥舒翰下围棋,在唐明皇输棋之际,杨贵妃放开怀中小狗搅乱棋局的故事。试想一下,能在方寸之间的棋盘上欢腾,肯定是小型犬,那么这只“康国猧子”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否就是今天的狮子狗呢?
除了《酉阳杂俎》,《旧唐书·高昌传》中也有关于小型犬的记载:“(高昌王)文泰又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高昌国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高昌国进贡的狗自拂菻而来,拂菻国在哪儿呢?《旧唐书·列传》中说:“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
”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大秦在波斯(近伊朗)西北,也就是说这种小狗来自相当遥远的西方。对此,美国历史学家谢弗在其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汉译版名为《唐代的外来文明》)中也认为,“拂菻狗”是一种尖嘴丝毛系的小型犬。
那么,拂菻狗与康国猧子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狮子狗的祖先吗?对此,学界的态度是统一的,即拂菻狗就是康国猧子,它们都是狮子狗的祖先。如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认为:“《太真外传》有康国猧子之记载,即今外人所谓‘北京狗’。吾国人则呼之为‘哈巴狗’。元微之《梦游春》诗‘娇娃睡犹怒’与《春晓》绝句之‘猧儿撼起钟声动’皆指此物。”清末民初,徐珂的《清稗类钞》也明确说:“拂菻狗,较常狗倍小,今为京师土产。”
谢弗先生也进一步指出:“我们还无法确定高昌贡献的这对小狗是否在中国留下了它们的后代,可是很可能就是在高昌贡献‘拂菻狗’以后,与‘拂菻狗’类似的叭儿狗就开始源源不断地补充着远东叭儿狗的种群。”兰州大学博士丛振在《西域“猧子”与唐代社会生活》一文中也认为,从路线上看,原产于大秦的拂菻狗先途经康国或高昌国,然后中转至敦煌,再进贡到中原王朝。
在漫长的旅途中,拂菻狗在各地中转站也一定留有后代,因此其称谓就有了变化,由最初的拂菻狗变为了康国猧子,进而统称为猧子了。
从大小尺寸来看,唐代每尺约等于今天的30厘米,如此计算,“高六寸,长尺余”的猧子大概身高18厘米、长30厘米左右,这与今天的狮子狗体形大致相当。从随后的文献记载看,从唐朝起直至17世纪,猧子不时成为诗歌中表现的主题,是备受人们喜爱的对象。
如《全唐诗》中无名氏所作的《醉公子》就有“门外猧儿吠,知是萧郎至”的诗句;成彦雄的《寒夜吟》中有“猧儿睡魇唤不醒,满窗扑落银蟾影”的诗句;元稹的《春晓》中有“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的诗句……从诗歌角度看,猧子主要由具有一定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女性所饲养。
186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得到一只从北京带回的狮子狗,这是狮子狗第一次走进欧洲的宫廷。
呆萌的表情,娇小的身躯,走起路来扭来扭去的屁股,瞬间治愈了刚刚经历丧母、丧夫之痛的英国女王。据说这位常年只穿黑服、隐居温莎城堡多年的女王因为狮子狗的到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亲切地命名这只来自东方的狮子狗为Lottie,意思为“忠诚和重视感情”。看到Lottie深得女王宠爱,英国上层人士亦开始争相购买和饲养狮子狗。
继Lottie登陆英伦之后,更多的狮子狗开始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官方的“友好使节”。
周乾先生在《慈禧与她的爱犬》一文中就指出,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主动将一部分狮子狗当作礼物赠送给西方,以示友好。如她曾分别送给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女儿和美国银行家摩根各一只狮子狗,这两只小狗于1906年来到美国后广受关注,并很快被纳入全美饲养者协会名犬名录,掀起了清末狮子狗外交序幕。
对于狮子狗在海外的大受欢迎,国内媒体也有关注,上海的《大共和画报》1915年4卷有一幅署名为“亦箫”和“紫瑚”的狮子狗画作,其题跋中说:“中国人所谓狮子狗者……其毛片茸茸然,酷肖狮子形……西妇尤喜之,养育备极爱护,甚有与共眠坐者。”
可能正是因为狮子狗在海外市场大受欢迎,其价格也直线上升,一度逼近京城的豪华宅邸价格。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述:“世界最珍贵之狗,实推吾国京师所产……尤以京师狗、哈巴狗、小狮狗三种为最上,价至昂,西人尤酷爱而购之,其价每头自银币七八百圆至银币四千圆。”“银币七八百圆至银币四千圆”是什么概念呢?按照徐珂生活的时代推算,民国初年大学中的正教授月薪大概也就300到400银元,那么银币4000元的购买力有多大呢?
资料显示,在1925年的北京西直门大街买一套拥有40间房,且带电灯、电话、花房和车马的豪宅,全款也就“五千五百大洋”。也就是说,一只上等狮子狗的价格几乎逼近了一栋大豪宅的价格,实在令人咋舌。
对于来自遥远东方的狮子狗,西方人是怎么看待它们的呢?法国兽医作家弗纳德·梅里在《生命、历史及狗的奇迹》中如此描述狮子狗在法国贵族圈中的生活:“客厅里,这些小狗风靡一时,它们的毛发剪得短短的,或者是烫起来。
它们穿着时髦的衣服,喷上香水,很是被宠爱的样子,人们看着这些狂奔的小狗在大笑,好像看着一些有生命的玩具。”随着狮子狗在西方的普及,其独特的外貌和特征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于是在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中,也有了狮子狗的身影。
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狮子狗》的小说,作者深情地写道:“这样的狗我都从来没有见过,它看上去犹如一头小狮子,皮球似的头上长满鬣毛,身上的毛像经过修剪,尾巴短短的,舌头也是紫蓝色的,它很温顺,也有点懒散。”
算算时间,中国狮子狗旅行至欧洲要早于大熊猫20多年。从受宠于欧陆宫廷到笑傲各大犬类赛场,它在欧美宠物界可谓一路高歌、风生水起,不仅独领风骚,抢在熊猫之前成为走向世界的首个中国萌宠,而且打破了西方原有的宠物格局,成为小型犬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