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医生、黑诊所……医美内幕比你知道的更可怕

作者: 美丽也是技术活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0-09-19

本文探讨了中国医美市场的快速增长及其背后的问题,包括技术进步、市场趋势、安全问题、过度整形以及社会对美的标准对女性的影响。文章强调了医美作为医疗手段的重要性,并呼吁公众在选择医美服务时需谨慎,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

不久前,艾瑞咨询发布了《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中国的医美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298亿元到2019年的1769亿元,增长了493%。可以说,医美已经变成了许多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景象。这首先得益于医疗技术和生物材料技术的进步。以隆鼻为例。最早的鼻形成手术其实是割鼻再造术。早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就有了用额头和脸颊上的肉为受劓刑的人重塑鼻子的技术。

1845年,柏林大学教授约翰·F·迪芬巴赫提出了通过鼻整形来美容的理念。最早,人们尝试过许多稀奇古怪的隆鼻材料,诸如石蜡油、凡士林、象牙、赛璐璐等等。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医生开始使用固体硅胶进行隆鼻,当时主要使用的是L型硅胶,直接一根埋进去。而21世纪之后,又出现了综合鼻成形术,使用假体来增加鼻梁高度,同时使用软骨来塑形鼻尖。

近些年来,另一些更“轻量化”的鼻整形手术也开始变得风靡,比如线雕和玻尿酸。这些手术往往因为其不需要全麻、恢复期短、创口小等特点而被归类为“微整形”。它们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整形的门槛。根据新氧的《2015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当时的医美客单价已经低至平均每单600元,几乎把整容拉低到了和去美容院差不多的水平。事实上,这也是医美广告宣传的一个趋势。

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新一代人在手动变美这件事上也不再扭捏,不仅会大方地承认自己用美颜用滤镜,也会大方地分享自己的“变美经历”。“医美”这个词显然要比“整容”要更受欢迎。在如小红书这样的分享平台上,输入“整容”能搜索到68250篇笔记,而搜索“医美”则能得到181194个结果,是“整容”的近3倍。

用“医美”这个更为轻巧的词语,来代替容易让人联想到手术的“整容”,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尝试医美的门槛,这也让更多人将医美视为一种有效的美容保养手段。可惜,因为“医美”行业随着互联网爆发,许多人获取医美信息的渠道变得更为宽广的同时,对“医疗美容”却没有了对“整容”这样的戒备之心。

各类观察报告在进行数据统计时,都将注射这一医疗行为归类到了“轻医美”和“非手术”的门类之中,以此和手术类医美,如隆鼻、隆胸等我们传统视作整容的项目做出区别。但所有的医美其实都是医疗行为。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19号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中规定,医疗美容“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因此诸如玻尿酸注射,乃至文眉、打耳洞这样的行为,都是需要在无菌环境下,由拥有医疗资质的医生和护士来操作的,和我们的日常美容有本质区别。但是,根据艾瑞咨询的《白皮书》中的数据,在整个医美行业中,合法医师仅占行业28%。正规医美用户的数量大约在400-600万,黑医美用户的数量却能达到1000-1200万。

2018年中国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中提到的比例则更为惊人:每10名医美从业者中就有9名“黑医生”。除了一部分上当受骗,以为去了大医院实际走入了假诊所的人之外,还有许多人并没有把打玻尿酸、美白针、熊猫针当成一件大事。培训三天就敢上手给人植发的新闻,虽然耸人听闻,但租了一套房子就敢做医美的诊所也大有人光顾。

医美接受和施行双方的门槛都降低,不仅更容易引发安全问题,也模糊了“整形”的边界。这同时也可能会引发另一个问题:对过度整形的忽视。过度整形在业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若根据艾瑞的《白皮书》中以“做过大量面部整形项目”为标准来判断,那么有将近14%的用户可能有此倾向。

大部分的过度整形者可能并不会变成乔斯林·威尔顿斯坦或者“真人芭比”那样,但反复整容不仅会耗费大量金钱,更有可能因此带来医疗风险,甚至发展成整容上瘾。上瘾者们或是出于完美主义,或是对手术效果抱有过高的期待,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则可能患有“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简称BDD)。

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会过分关注自己的某个微小的、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外表缺陷,并因此而出现显著的苦恼或痛苦情绪,并造成功能障碍。无论是上瘾者,还者是BDD患者,都需要接受适当的心理干预。整容前进行心理咨询更是必要的。2008年的《新闻晚报》上曾经刊载过一则《沪上首条整形援助热线开通》的消息。

报道称,“在整形者中,约30%的爱美人士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将和整形专家合作,通过援助热线对整形这进行评估和疏导。很可惜的时候,这条热线如今似乎已经不在运行状态。而报道中提到的“由整型专家自行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和评估”的情形,在如今的医美行当中也并不常见。更常见的情况是,对反复整容可能导致的毁容或者肉体机能上的担忧,胜过了为什么会反复整容的探究。医美并非坏事。

百年前的人们,为了获得一张能让他们不被人当做怪物的脸,如腭裂这样先天性的疾病得到了妥善的治疗。衰老的痕迹可以被抹去,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外貌。这是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但所有进行医美的人,真的都需要医美吗?虽然整个医美市场对未来的男性整形者的增长抱有极大的期待,但到目前为止,医美用户中依然有90%左右是女性。如果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大部分选择让自己变美的是女性?

前段时间,脱口秀演员杨笠的一段关于“男人谜之自信”的段子大火,提到很普通的男人却常常拥有莫名的自信。《中国女性自信报告》中也提到,中国女性谜之不自信。每5位中国女性中,就有1位在拍照或照镜子时感到焦虑。在自我评价时,有18.68%的人认为自己自信指数低,但在医美关注者中,这一比例高达31.39%。这是否是因为,许多低自信的女性将医美当成了提升自信的手段呢?

从《浪姐》到《三十而已》,我们对成功女性的想象似乎总是要包括“外貌”这一要素——姐姐们就算不是青春靓丽,也得是大长腿好身材,最好一根皱纹也别露出来。那么,外貌的提升能让人感觉更为接近优秀女性的标准,也就不奇怪了。但为什么女性的优秀总要与外貌沾边?当我们鼓吹那些女性不仅优秀而且外貌出众的时候,是否将优秀女性的定义变得更窄,而让一部分外貌并不符合通常审美的女性被排除在外?

亦或者让一部分原本自信的女性,因为外貌不过关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人类喜爱美丽的事物,美本身就能给人带来愉悦和快乐。但如果美貌变成了一条硬性标准,以致所有人都要被它划分,而不得不在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地方耗费心力,以满足这一标准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种负担。医美是一种医疗手段。为什么要去做医美?我想去做医美吗?我需要做医美吗?

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咨询面前,当你确认这确实是你想要的之后,请选择正规、专业的医疗场所和医疗人员,并在你觉得有需要时及时向医院、心理咨询师等方面寻求帮助。希望所有人都能成为心中更好的那个自己。

UUID: 5974ddc4-e65b-480e-8628-bbfe79efaaf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9-19_黑医生、黑诊所……医美内幕比你知道的更可怕.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