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米:江南秋八月的珍馐

作者: 萨鱼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09-17

鸡头米是芡实的种子,主要产于江南,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而闻名。鸡头米的价格高昂,主要是因为其种植、采摘和剥制的复杂过程,以及其稀有性和市场需求。

苏州阿婆告诉我,鸡头米已经130元一斤了。转眼间又是鸡头米新鲜上市的时节。不少朋友可能会好奇,这种美食纪录片里常见的“鸡头米”究竟是什么呀?“鸡头米”来自芡实(Euryale ferox)这种睡莲科水生植物。虽然一提起鸡头米,人们首先会联想到苏州,但芡实并非江南独有,从东南亚到北大荒的湖泊和池沼,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只不过,能出产“鸡头米”的芡实品种,通常只繁盛在江南一带。

芡实看起来就像是“暴躁版睡莲”,卵圆形的革质浮水叶直径约一米,正面墨绿背面艳紫,叶片表面有明显的皱起,叶脉分支处还生有尖刺,叶下中空的气道网能稳稳托着叶片漂于水面之上。芡实破叶而出的蓝紫色花朵,倒颇有些睡莲的神韵,不过花苞与花葶上也长满了细密的小刺,相比睡莲少了分静美多了些妖娆与鬼魅。芡实通常盛夏开花,果期在8~9月之间。

成熟的芡实浆果大小与橘子相仿,顶端稍尖,有些表面生有细刺,球形浆果连着粗粗的叶柄,看上去好就似一只“鸡头”,这也就是“鸡头米”这个别称的由来。球形浆果适合食用的部分,其实是里面的种子。剥去厚软的果皮,就能见到一颗颗直径约1厘米浑圆的种粒,再掰开种皮,露出的乳白色种仁,就是“鸡头米”的真身啦。

虽然芡实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口感有明显的产地差异,大致上可以分为“北芡”和“南芡”两大类,总体上,北芡偏粳,南芡偏糯。北芡基本上都为野生种,它的茎叶、花苞和浆果的表面都生有细刺,因此也被称为“刺芡”。北芡的浆果相对瘦小,内含的种子数量也少,只有20~30粒,种皮较薄呈深棕色,连皮干制后,就是超市常见的那种“干芡实”。

北芡种仁的口感比较粗糙,弹性欠奉,耐受长时间的烹煮,因此比较适合做羹、炖粥或是煲汤,原本清爽的滋味与其它食材也很搭。芡实的种子富含淀粉,磨成粉后遇水遇热会发生糊化,能使原本稀薄的汤汁变得浓稠而滑润,最早也被用来给菜肴增稠,“勾芡”一词也因此而来。南芡是人工选育的栽培种,植株除叶脉叶背外,其它部位均无细刺,也俗称“苏芡”。

南芡的浆果硕大饱满,结籽可达70~80粒,种皮较厚成橘黄色,去皮后的种仁白嫩略带鹅黄,口感细糯,往往都是吃新鲜的。目前南芡有紫花、白花和红花三个品种,前两种为苏州本地种,红花芡则是由紫花北芡和白花南芡杂交而得。南芡不但结果多,而且壳软好剥,口感也更软糯。鸡头米既难种、也难采、更难剥。采收“鸡头”时,芡农们需要带上手套,用特制的“竹刀”割下鸡头,还要避免伤害到果柄。

每天凌晨,芡农们都会把新鲜的浆果运到市场,随后菜商们便开始了一整天的马不停蹄地剥制工序,剥“鸡头”完全依靠人力。剥鸡头米需要佩戴“铁指刀”,先剥去松软的果皮,露出橘黄色种粒,再小心用指刀剔除种皮,一粒粒圆润如玉的鸡头米才显露出来;鲜鸡头米极易破汁,剥起来要格外小心,10斤种粒才能剥出1斤种仁,即使是熟练的老手,一天也只剥得4~5斤。鸡头米的价格常年在100~120元/斤,完全贵在人工。

鸡头米略带植物清香,本身没什么滋味,吃得就是口感。经典吃法就是甜羹,煮鸡头米时切忌过火,锅中清水微沸腾,放入新鲜的鸡头米,待水再次沸腾后片刻即熟,短短数十秒足以唤起鸡头米的清新弹糯。一碗桂花糖水鸡头米,便是苏州人的秋天。鸡头米的口感会随着水温变化,热时细腻软糯,凉时则劲道弹牙。当然,除了甜品鸡头米也适合做菜,与手剥河虾仁、藕丁、荸荠丁或青豆同炒,使菜品口感富有层次,清鲜滋味凝成一碟。

“温软新剥鸡头肉,滑腻还如塞上酥”,这般香艳的诗句来形容新剥鸡头米也是恰当。饱满浑圆的外形,温润如玉的质感,清新可人滋味,“软糯”和“弹牙”看似相反的性格,在一颗鸡头米上得到了完美平衡。一盏温婉的糖水鸡头米,恬静又让人回味,软糯似耳边萦绕的吴侬软语,轻弹如足尖触碰的雨后石阶,仿佛笔端缓缓晕开的那一抹江南。

UUID: eeaff290-395d-426c-a529-688476722a3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9-17_苏州阿婆告诉我,鸡头米已经130元一斤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