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心爱的纸片人总是隔着次元墙凝视着你?

作者: 超酷鹅鹅曹

来源: 神经现实

发布日期: 2020-09-16

本文探讨了为什么人们会感觉纸片人角色在屏幕对面凝视自己,分析了眼睛作为社会信号的重要性,以及眼睛中的闪亮和高光对感知目光方向的影响。文章还讨论了视错觉在感知与认知关系中的作用,指出视觉系统与认知系统的互动如何影响我们对纸片人目光的感知。

你能感受到那道目光吗?纸片人虽然和你我不存在于一个次元里,但这并不影响你我隔着屏幕和他们对视。看着这双眼睛!《恋与制作人》再看着这双眼睛!《某科学的超电磁炮》现在,看着这双眼睛!《Fate/stay night》很难想象会有谁声称自己感觉不到次元墙对面传来的殷切目光。心理学家们早就知道眼睛作为社会信号的重要作用。

哪怕对于婴儿来说,如果一个物体表面有“眼睛”,婴儿们也会更倾向于把这个物体当作活物来对待(Rakison & Poulin-Dubois, 2001)。而且这些眼睛并不非得是真正的“眼睛”。在许多婴儿实验中,所谓的眼睛,不过是那种给物体表面粘上的塑料眼睛小贴画。事实上,那种塑料眼睛小贴画不仅仅能“骗过”不谙世事的小婴儿,就连你我,估计也抗拒不了这种“简陋”眼睛带来的捧腹大笑。

只要一盒眼睛贴画在手,就连身边的调味品,也仿佛统统活了过来。shewalkssoftly.com如果就连这样简单的白圈加点,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道道目光,那么纸片人们更复杂的“璀璨明眸”,能让我们感觉到更“深邃”的目光,也就似乎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不过,眼睛吸引人的注意力就算了,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不过是线条与阴影构成的“眼睛”,仿佛是在盯着我们,和我们四目相对呢?

你对目光方向的感知受什么影响2020年8月的一项新研究,似乎就为这个问题带来一定启发:研究者研究了眼睛中的闪亮(eye glint)对于目光方向感知的影响(Palmer, Otsuka, & Clifford, 2020)。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系列3D“人脸”。这些“人脸”是由通过3D扫描技术收集到人脸模型生成的。

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在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况下,更精准地控制光源与“人”的目光方向。而在获得这些人脸之后,他们又对眼睛中的闪亮进行了极为小心翼翼的处理:通过使用Blender渲染引擎,他们模拟出朝前、朝左和朝右的三种高光。上:前朝向,中:左朝向;下:右朝向—Palmer et al., 2020这项实验共招募了22名被试。在实验中,他们需要面朝屏幕,并把下巴放在固定架上,以保证脸与屏幕的距离保持不变。

屏幕上一共会闪过450张眼睛闪亮位置不同、脸部打光也不同的人脸。在每张人脸出现2秒之后,被试需要回答这张脸是否在和他们进行目光接触。被试在不同角度高光与光源时的判断将被整合,最终可以用来计算出一个“目光接触区”(zone of eye contact)。也就是说,只要眼睛闪亮的朝向角度落在这个目光接触区里,被试就会更有可能感觉到,自己和这张脸产生了目光接触。

那么,眼睛中的闪亮是如何影响“目光接触区”的呢?研究人员发现,向左的眼睛闪亮会将目光接触区向左移。而如果这张脸整体看上去是朝左的,那被试则会认为这张脸在朝前看。而向右的闪亮则会起到恰恰相反的作用,会让被试的目光接触区向右移动一些。回到我们纸片人身上,我们对于他们在往哪儿看的判断,似乎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

比如这张朝左的脸,高光也更向左,所以看上去是在直视左前方:《银魂》视错觉的“小把戏”眼睛上的闪亮并不是唯一影响我们感知目光方向的因素。早在2000年初,日本心理学家Shinki Ando就发现,眼白的亮度也能很好地改变人们对于目光方向的感知。这个又被称为“充血错觉”(Bloodshot Illusion)现象,是指当人眼白一侧的亮度低于另一侧时,人们感知到的视觉方向也会偏向更暗的那一侧。

而在2011年,日本立命馆大学的视觉科学家北冈明佳教授,还专门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开设了一页收藏展示各种各样目光方向的视错觉展示页*。北冈明佳收藏的视错觉,不仅有视觉科学家们关注的阴影、亮度等等这样“硬核”的性质,更好玩的是,他还悉心地探索了爱美人士们关注的眼影眼线眼睫毛。不难看出,这些在眼睛周围的小细节,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人对于目光方向的判断。

*作者注http://www.psy.ritsumei.ac.jp/~akitaoka/eyedirectione.html从左到右:深浅眼影、深浅眼线、深浅眼睫毛—psy.ritsumei.ac.jp当然,好玩归好玩,这些视错觉的乐趣无穷并不是吸引视觉科学家们系统钻研它们的初衷。

视错觉的发现,不仅能够更好地帮我们理解视觉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同样也直击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如同心理学家Benjamin van Buren和Brian Scholl所说,视错觉是可以将“思考”从“看见”分开的好工具(van Buren & Scholl, 201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觉得自己“看见”了蓝天白云、花鸟鱼虫,“看见”了纸片人隔着次元墙的含情脉脉。但其实,视觉系统本身并不加工这些高级的概念性的表征。这些我们自以为直接“看见”的事物,其实都是要经过认知系统对视觉刺激的进一步加工,是“思考”的产物。在一般情况下,这样从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可以说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感知与认知的界限并不清晰。然而,视错觉的存在,就为独立两者带来了良机。

视错觉往往都来自于“认知系统喊着不要,视觉系统却很诚实呢”。通过两者的矛盾,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两个系统的分工与互动。回到纸片人身上,画师们对于视觉线索的妙用,就很好地利用了目光方向的视错觉。他们在认知与感知之间的边界“钻了个空子”,骗过了我们的大脑。就算我们再头脑清楚地认识到:“啊,这些不过是纸片人罢了!

”——我们的视觉系统,还是会诚诚恳恳地处理该处理的视觉线索,将“明眸璀璨正看着您呢”的信号,如实地反馈给我们。而这种来自视觉系统的感官信号,是我们的认知系统无法扭转的。这也许是件好事——正是因为这样,哪怕我们都能清楚地意识到,纸片人不过是虚拟世界里一些线条与颜色的集合,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欢笑与泪水,也不会减少半分真实与精彩。

UUID: 2407d6f8-38b8-4f70-9ac8-0ea85e7f51a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9-16_为什么你心爱的纸片人总是隔着次元墙凝视着你?.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