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准备给大家细讲一下雪糕和冰激凌的相关知识。看到这里肯定有不少北方朋友要说:夏天都过去了,你早干嘛去了!在这样一个秋风瑟瑟(并没有)的日子里才想起来给大家科普雪糕,这完全是我的锅。毕竟领导写完这篇稿子的时候,天气还热得令人窒息。但由于我长年累月都在发作的拖延症,视频一直拖到最近才剪完。没事,问题不大。
反正广东人民的夏天还没过完呢,反正冬天下雪的时候你们不还是要吃雪糕吗……小时候,夏天的冰食冷饮是装在一个大泡沫箱子里卖的,上面还会盖一层棉被,商贩们吆喝的全都是:“雪糕、冰棍儿、冰激凌……”从那个时候起,我对这三个词就有了一个概念范畴:冰坨一样插着棍儿的,叫冰棍儿;奶油做的,形状固定并且插着棍儿的,叫雪糕;奶油做的,形状不固定没有棍儿的,得用勺吃或者挤在蛋筒里的,叫冰激凌。
差不多俩月以前,我都还保持着这样的认知。虽然我们以前给大家科普过各种冰激凌的优劣,ice cream和gelato的区别什么的(点这里复习),但我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冰激凌和雪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那根棍!事实上,雪糕和冰激凌,并不能靠那根棍儿来区分!插棍的也可以叫冰激凌,得用小勺吃的也可以叫雪糕——因为它们有严格界定标准,是以内容物含量界定的,而不是形态。
冰激凌的国标是GB/T-31114-2014,雪糕是GB/T-31119-2014。首先,标准里对它俩的定义就有些许不同。截图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看出来了吧,跟有棍没棍没关系,而且冰激凌在冻结前后比雪糕各多了一个工艺步骤:老化和硬化。“老化”是在搅拌好的“冰激凌汤”被冻结之前,先让它在不到冰点的低温下冷静冷静,学名叫“物理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冰激凌汤里的配料会产生一些变化。
比如乳脂肪会凝结为固体;蛋白质和稳定剂会发生“水合作用”,使得游离的水分子减少,防止冰晶颗粒产生。说白了,“老化”可以使得冰激凌更方便冻结,并且提高品质。将搅拌好的冰激凌汤倒入机器中,出来的就是冰激凌了,当然也可以手动制作。冰激凌的冻结,并不是要把它冻成一整坨,而是要让它具有一定流动性,就像x当x、宜x、xQ(此处没接到广告,品牌保留一个字已经是我最后的温柔)的冰激凌机现“打”出来的那种。
这样的冰激凌很软,一舔都能舔下去一大块,但是特别容易化,因为它里面的水并未完全凝结成冰。这种冰激凌只适合现场售卖,没法运输——因为冰激凌化了再冻回去,那就不是冰激凌了。所以,我们一般吃到的碗装、桶装冰激凌,在灌装后要进入更低的温度里再冻一次,确保里面的水分都冻结住。这个过程就叫“硬化”。等吃的时候可以稍微回软,恢复到它该有的口感。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冰激凌需要老化和硬化,雪糕却不用呢?
嘿,这就涉及到了它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原料的含量。在国标里面,蛋白质含量大于2.2%,脂肪含量大于5%,总固形物含量大于30%的才能叫冰激凌。而且这些值越高,冰激凌的质量也就越好。比如那个知名的xx达x,含量标准是国标最低限的好几倍,难怪它贵。而雪糕呢,蛋白质含量大于0.4%,脂肪含量大于1%、总固形物含量大于20%就行了——这么看来,雪糕中含有的空气可能更多,纯乳制品原料可能更少。
这样一来,它就不一定需要老化和硬化了,因此口感和营养也相对低一些。但是,这事儿不绝对,因为国标规定的物质含量只是底限要求——人家雪糕也可以走高端路线啊。拿冰激凌的标准做雪糕,多厉害!现在市面上确实有很多雪糕就是这样的,从成分表上就能看出来,标准比冰激凌只高不低。当然,如果你翻看冰激凌和雪糕后面的配料表,可能还有一个疑惑——一个冰激凌雪糕而已,有必要加这么多食品添加剂吗?
不要惊慌,就是食品添加剂嘛,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客观的。添加剂的目的是为了呈现或维持食物更好的状态,但是需要遵守严格的标准和依据。而我们要说的重点,并不是添加剂的好坏,而是冰激凌雪糕中的添加剂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不要歪楼!冰激凌雪糕里添加的基本上是乳化剂和增稠剂这两类。增稠剂,目的就是让雪糕冰激凌在冻结前后更黏稠,张力更大,能混入的空气更多,膨胀的体积也更大,甚至可以挂壁或倒杯不洒。
在配料表里,增稠剂一般都叫“xx胶”。乳化剂的作用,是让奶油和水能尽量均匀分布或安稳结合。毕竟水油不相容嘛,这两种物质没有乳化剂的话,时间长了肯定就会各自“抱团”。乳化剂在食品工业里很重要,不光在冰激凌中,肉制品啊、奶制品啊、巧克力啊等很多食品中都有它的身影。它们的名字,以“磷脂”或者“xx酯”居多。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冰激凌和雪糕的配料表中,有些添加剂是没有写名字的,而是用数字编号。
这没什么问题,因为这可能涉及到所有的添加剂有专利或者配方的商业机密。咱们不需要看懂。知识点讲完了,没啥可总结的。反正说了这么多,下次你去买雪糕,一定会紧张兮兮地去看人家的配料表,然后买了你最想吃的那个。就这样戛然而止吧。估计你们也好久没看到这样风格的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