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测到底有多难

作者: 毛新愿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0-09-14

火星探测是中国行星探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问一号作为首个任务,面临着极大的技术挑战。火星与地球的距离远,探测周期长,轨道设计复杂,探测器功能要求高,地面设施需强大。尽管如此,中国在火箭、轨道设计、着陆技术、深空通信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为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和火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问被定为中国行星探测计划的总称,而这个庞大计划的首个任务,就是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任务。随着人类于20世纪50年代迈入航天时代,人类数万年来征服太空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对于宇宙的研究也突飞猛进。尤其是近代天文学家对系外行星的研究,证明地球这种处在宜居带内的行星并不罕见,甚至是广泛存在的。遗憾的是,目前人类的航天能力依然有限,远远不能探测那些基于太空望远镜发现的星球。

为了人类的长远未来,迈入更远的宇宙深处将是人类最远大的目标。

地球有两个邻居:金星和火星。金星已被证实是一个常年表面温度超过460℃、大气压是地球海平面气压90余倍的拥有恶劣的高温高压环境的星球,空气中弥漫着各类有毒硫化物,几乎没有探测开发的价值。相较而言,另一个邻居火星温度适宜、广泛存在水、保有稀薄空气、引力较小,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非常适合成为人类载人深空探测的下一站。

因此,世界载人航天大国,如美国、中国和俄罗斯都把登陆火星作为行星际载人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一些快速崛起的商业航天公司,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和蓝色起源(BlueOrigin),都把载人登陆火星作为终极目标。

然而,探测火星的难度极大。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在0.5亿~4亿千米之间变化,即便是光速往返也需要6~40分钟。地球与火星每隔780天才有一次会合机会,只有在会合前几个月的时间窗口才适合开展火星探测,而且这意味着单程便需6~11个月的探测周期。在茫茫深空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人类火星探测进行了60年,探测成功率还不足一半,难度可想而知。

火星探测难度很大,代表了人类航天发展现阶段最高的技术难度。

天问一号面对的挑战体现在:需要抓住难得的探测机会。即便是派出人类最快的探测器前往火星,也需要老老实实等待每隔780天才出现一次的机会,一旦错过就需要再等待26个月,因此必须保证任务按时发射。如果延期,除时间成本之外,还有巨额的探测器保管和维护成本。需要强力火箭。

探测器要实现环绕地球运动,需要摆脱空气和一部分地球引力的影响;如果想要前往更高轨道甚至前往月球,需要摆脱更多的地球引力的影响;如果前往火星,不仅需要完全摆脱地球引力的影响,还需要摆脱强大的太阳引力的影响。这意味着更强大的火箭是探测火星的先决条件。

轨道设计复杂。

由于火箭依然局限于化学推进剂,能力有限,所以探测器飞往火星之旅只能选择“霍曼转移”——一种变换探测器轨道的方式,或其略微改进版——“快速合点航线”。但这个过程耗时普遍在6~11个月,远远长于地月之间的3天左右。同时,这些线路会受到太阳系内多个天体的扰动,还有太阳风、空间辐射等的复杂影响。此外,火星与地球并不处在同一平面内。深空探测任务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轨道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探测器必须功能强大。一方面,探测火星的成本极高,如果只是进行简单工程验证并不值得,必须搭载各种科学仪器才能换回相应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距离问题,探测器的深空通信、自主导航制导控制和自我故障检测修复等功能必须独立且强大,这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抵达火星很难。探测器到达火星附近后,需要被火星引力俘获。

相比于地球,火星只是个小不点,质量仅有地球的10.7%,引力影响范围很小,这要求探测器必须精准切入环绕火星轨道。同时,必须拥有强大的变轨能力,这又大幅增加了燃料需求。需要复杂的地面设施。火星探测任务非常遥远,且与地球通信时间极其宝贵,这要求地球上必须有全天域覆盖的强大深空通信网络。由此可见,火星探测的难度极大。几十年统计下来,火星探测成功率还不足一半。

早期的成功率更是惨不忍睹,苏联/俄罗斯进行了近20次火星探测任务,但没有一次取得完全成功。即便是后来占据领先地位的美国,也是在进入21世纪前后,才获得比较高的成功率。

上述所说的,仅仅是实现环绕火星的难点,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务,还需要克服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最大的挑战在于火星大气。火星仅拥有极其稀薄的大气,大气密度甚至不足地球海平面大气平均密度的1%,这真让科学家又爱又恨。

爱在于:火星虽然大气稀薄,但又不像月球一样近乎真空,科学家可以利用大气摩擦力对探测器进行减速。恨在于:大气摩擦会产生高达2000℃的高温;但大气的密度又不足以让着陆器完全减速,到最后还是需要反冲火箭发动机配合以实现悬停、避障、降落。因而,一个火星着陆器既需要隔热罩隔绝热量,也需要配备减速器、降落伞进一步减速,同时还要反冲发动机联合工作,几乎集齐了人类现有的各种降落技术,整体设计难度陡增。

着陆系统还需要完全自主导航。标准的火星着陆过程持续时间仅7分钟左右,甚至不足以完成一次地球至火星的通信过程。这意味着全程超过1000个动作的降落过程必须依靠着陆器自主完成,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极高。克服一系列困难着陆火星之后,着陆器和火星车还要面对火星恶劣环境的考验。由于长期风化,火星上沙尘非常细密,缺乏温室效应又导致火星不同区域气压差很大,易形成强风。所以,火星上经常出现沙尘暴。

2018年机遇号火星车失联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此。

能量来源也是问题。火星距离太阳更远,火星能接收的太阳能仅是地球的44%左右。因此,火星探测器要么选择太阳能,但要面对能量低、风险高的困难;要么选择极其昂贵的核电池,且由于火星夜晚过于寒冷,必须携带热源保温。

相信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充分理解了火星探测是一项多么困难的任务,一旦成功又将是多么伟大的成就。为了天问一号,中国航天人做了无数的努力。

火箭方面:2016年,中国最强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实现突破;2020年5月5日,以长征五号为基础改进研制的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轨道设计方面:2012年,嫦娥二号探测器已经实现了飞越日地拉格朗日点(指飞行器受太阳、地球两大天体引力作用,能保持相对静止的点)、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和进入深空700万千米的壮举。

着陆技术方面:在有大气情况下着陆,已经有了神舟1~11号载人飞船的验证;在无/稀薄大气情况下着陆,已经有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经验。

深空通信地球方面:中国深空通信网已经初步建成,还有万吨级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辅助。深空通信中继方面:2018年中国发射了人类唯一的地月通信中继卫星——鹊桥号。

火星车方面:中国已有了玉兔号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其中玉兔二号已经在月背工作超过1年,实现了人类月球车最长工作时间的突破。在科研方面:天问一号整体携带了13项科学仪器,要实现5大科学目标。经过这些周密的准备,2020年天问一号通过了所有的核心测试,终于在7月23日从文昌火箭发射基地乘坐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出发前往火星,预计于2021年2月抵达火星,届时将一次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

中国近些年在深空探测领域成果斐然,例如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的壮举。天问系列则立足长远。天问一号不仅开启了火星探测任务,更是中国整个行星探测计划启程的标志。火星,只不过是下一站。除了火星,天问系列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会去地球的近邻——金星,还有可能挑战极限,前往难度更大的太阳系内侧的水星和外侧的四大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希望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一切顺利,也希望天问系列带着中国人的梦想飞遍寰宇。

UUID: fc1f946a-7e68-4db6-af0d-93f84188589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9-14_火星探测到底有多难.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