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饮茶、业茶的国家。世界各国的茶叶栽培和制作技术均由中国传去,饮茶习俗和茶文化也同样由中国输出。据植物学家考证,地球上的茶树植物大约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了,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的云贵高原一带,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山区。
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首次提出“是知秦人取蜀而后,始有饮茗之事”,茶始于“蜀”的说法,目前学术界已基本没有疑义,巴蜀确实是中国和全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云南也是世界上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地方,尤其以澜沧江两岸最为集中。
在传说的上古神农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茶树,并用茶作为解毒药物。
最早关于茶的记载可见《夏小正》四月“取荼”、七月“灌荼”的记载;《诗经》中提到栽培茶树事宜,“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可知当时农民已经采集茶叶;《礼记·地官》记载“掌荼”和“聚荼”,以供丧事之用,这里的茶作为祭品使用。如果中国的茶叶生产在周代以前就已开始的话,距今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东晋《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以后,巴为封国,四川的“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可见当时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园有芳蒻香茗”也证明当时的茶树已经在园中进行栽培,人工植茶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茶叶生产有了发展,茶叶已用作祭品和蔬菜。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茶叶生产继续发展,在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和人口大迁徙活动,特别在秦统一四川以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茶叶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地传播。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茶叶成为主要商品,且由云南扩散到了四川。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武阳买荼”及“烹荼尽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汉代,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所改进,所以才能投放市场成为重要的商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场已经形成了。
两汉以后,茶叶生产推广到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江南初次饮茶的记录始于三国,在《吴志·韦曜传》中,“或密赐荼荈以代酒”,叙述了孙皓以茶代酒的故事。两晋时期(265—420年),寺庙栽培的茶树就有将其采制为贡茶的。产茶渐多,关于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到了唐代(618—907年),茶区扩大到全国,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成为人们喜爱的饮料。从唐开始,“荼”去一横,始有“茶”字;陆羽作《茶经》,方有茶学;朝廷对茶开始收税,建立了茶政;茶的外销,带来了茶的边境贸易。唐中期以后,是茶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期,史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
宋代(960—1279年)也是茶业有较大变革的时代,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由于气候由暖变寒,茶区向南转移,南方茶叶获得明显发展,产茶地区由唐代的43个州(《茶经》)扩展为66个州(《太平寰宇记》);就福建、两广地区来说,纬度比唐代南移了不少。
元代(1271—1368年),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继续呈上升趋势。明代(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诏曰“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重开茶马互市;“唯命采芽以进”,改饼茶为散茶,改煮茶为泡茶,影响深远。
清代(1644—1911年),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传统茶学由盛转衰的一个时期。在道光末年,中国红茶崛起,红茶受鸦片战争后出口贸易的影响而激增,中国出口茶叶约占全部出口商品的60%左右。
1949年以后,百废待兴,茶业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年就召开全国茶叶会议,为茶业发展指明了出路。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茶业,建立茶厂、加大科研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培养茶区、扩展贸易市场等,时至今日,中国茶叶名扬天下,许多名茶为世人所知、所爱,茶叶产量、茶区面积、出口总量均居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