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白春礼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代表中科院接受朱李月华女士捐赠1000万元,设立“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给予老师们的最高荣誉,也是对我多年来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肯定,我感到很荣幸。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的设立,对于中科院的老师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也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引导和激励。
最新一届评选中,国科大总计有100位教师获得了该奖项。培养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祖国事业的人才,是国科大育人的根本,也是国科大教育基金会对“中科院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的庄严承诺。自2007年“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成立以来,捐赠人朱李月华女士已捐赠资金总额达2200万元人民币。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为攀登者们助力赋能。
丁林院士是国科大岗位教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也是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的获得者。1984年,19岁的丁林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读,迈出了他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的第一步。之后,丁林从事科研工作近30年,他始终胸怀祖国,带着服务西部地区的信念,勇攀青藏高原的科学高峰。
李永舫院士为本科生授课,他强调做事要有清晰的思路。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李永舫与化学所另外两位老师接到新的任务:共同执教《化学原理》。李永舫每天在办公室的时间超过11个小时。除了大年初一,只要不出差,他从来都是早上8点前到办公室。
孙应飞教授已在国科大从教18年,教学就是他的现实世界。孙应飞热爱课堂教学,一门课正式开始前,他会询问并记录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情况。课堂上,他常常会仔细观察学生表情,并据此调整上课节奏。
黄辉教授(左)与学生在实验室工作,2013年,黄辉的人生与事业迈入高峰,在全美大型能源集团之一康菲石油公司替代能源研究组任职。他与合作者把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率纪录提到当时世界最高,年薪超出美国平均薪资。此时的他,已在美国学习工作十年整,事业顺利,生活幸福。但黄辉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回国,报效祖国。
13年前的秋天,一笔从香港远道而来的捐助抵达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伴随着捐赠仪式的音乐响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正式成立。13年后,这个奖项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教育基金会的品牌项目,在中科院内获得这项荣誉的已有44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