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讲的是疫情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某种潜在影响。在疫情反复无常的这半年,每当我们觉得“终于松一口气能出门浪了”的时候,新出现的中招者和“中招”的进口食品外包装之类总会无情地告诉我们:这事儿还没完呢。疫情没完该出门儿也得出门儿,很多朋友都因此养成了前往公共场合时戴口罩的习惯。防疫三件套,是不是特别熟悉?
在这么庞大的日常生活加医疗机构的需求下,中国的口罩近半年的日生产量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而我们每天消耗的口罩同样以亿计——毕竟绝大多数口罩的设计就是“用完即扔”的。而这日积月累总共数十亿、上百亿的废弃口罩,最后都去哪儿了?通过常规途径被丢弃的口罩,一部分被作为生活垃圾被焚烧发电或者填埋,另一部分作为医用废料通过特殊的途径进行处理(这部分主要是医院消耗的口罩)。
总的来说处理得还是挺科学的,并不会产生大的环境和卫生风险。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会随地丢弃口罩。在他们看来,这可能跟随手扔个烟头或者塑料袋没什么太大区别。殊不知,这随手一丢,就有可能会引起致命的后果。口罩与塑料,其实……大多数口罩的核心材料是聚丙烯熔喷无纺布。聚丙烯其实也是塑料的原料之一——大家生活中常见的标注着“5”或者“PP”的塑料制品就是聚丙烯。
这东西如果随意被丢弃到自然环境中,降解速度会非常慢(虽然比聚乙烯材质的塑料袋快一点儿)。这些难以降解的废弃口罩除了会留存在土地上,还会随着溪流、江河最终漂流到大海。因此,当您今后去海边儿度假时,就有可能邂逅这些与您一起在海里游泳、一起趟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的口罩哦。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已经悄悄地发生在全球诸多海滨的事实。
台湾有个环保组织的叫RE-THINK,他们的志愿者在今年3月份前往台湾北部的10处海滩进行清理垃圾,而在每个海滩,他们都发现了口罩。香港的保育组织OceansAsia同样在香港的沙滩和附近的海岛上找到了很多口罩:在某次清理时,他们在仅仅一百米长的某处沙滩上就捡到了70只口罩;3天后,在同一处地方又有30只口罩被冲上沙滩。
"The single use plastic mask is just another additional burden that we are leaving behind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on the beach," OceansAsia的联合创始人Gary Stokes说道。Gary说得对。当我们的下一代看到这些口罩被冲上沙滩时,会怎么想?
Gary在海边捡的各种口罩。|OceanAsia的Facebook这些出没在海滨的口罩同样给野生动物带来了极大的危险:口罩漂浮在海面,一眼看上去很像鱿鱼或死鱼。附近游荡的信天翁等海鸟并不会仔细区分,很可能直接将其误食,后果可以想象。实际上,不用吃掉口罩,哪怕仅仅是被口罩的带子缠住,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这些带子的成分是氨纶,特别有弹性,也不容易被挣脱,于是,就出了下面这些事儿:今年7月,英国一只海鸥的双脚被口罩死死缠住,导致它无法正常行走,很快这只海鸥下落不明。这事儿还上了BBC的新闻。
今年4月,加拿大西部一处海滩附近,一只旅鸫被口罩的带子勒住脖子和翅膀,不幸身亡;旅鸫的新闻|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from tiny.cc/2xmosz而被遗留在内陆环境中的口罩,同样成为一个潜在的问题。像喜鹊、乌鸦、黑鸢这类有“收集癖”的鸟很容易成为这些口罩的受害者。这并非推测,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香港观鸟会的会员Peter Chan在一处黑鸢的巢中发现了3只口罩。
黑鸢巢中的口罩,by Peter Chan|Peter在Facebook上的专栏《我的麻鹰手记》这些鸟巢中的口罩有可能缠住幼鸟导致各种危险,就像上文提到的旅鸫和海鸥一样。此外,口罩表面的细菌和病毒同样对鸟类而言存在着未知的风险。为了保障我们和我们下一代的郊野和海滨度假体验,为了野生动物,为了咱家——地球,请记得把用过的口罩扔到它们该去的地方。
日常生活(比如通勤、购物)用过的口罩是可以直接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比如在北京,民众日常用过的口罩算“其它垃圾”;在上海,这些口罩则属于“干垃圾”,国内还有很多城市的小区里专门设置了废弃口罩的回收点。您顺手把口罩扔到垃圾桶里而非桶外,就有可能无意间拯救了一只小鸟的生命。请转告您的好友们:把口罩扔到垃圾桶里,一点儿都不难。您见过被丢弃到自然环境中的口罩吗?您和您的家庭如何处理用过的口罩?
在您的城市/小区里,这些口罩算是什么类型的垃圾?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