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需要跟孩子亮出“底线”。底线是家长针对孩子的行为而设置的一张安全网,是给予和剥夺对孩子个体尊重的一条边界,也是内驱力和外驱力的一道界限。
当孩子触碰到了底线,就意味着你绝不能容忍Ta再进一步,无论是出于对她的保护(比如威胁到生命健康安全)、还是出于对你自己的考虑(比如自己身心不能承受),你都要在这个时候夺过孩子的主动权,暂时放弃对孩子个体的尊重,代替她做出选择,用外驱力强制让她回归安全网之上。只有确保她在你的底线范围内,在安全网之上,你才能让她自由探索、拥有自主感、受到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
我们大力提倡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玩耍,都是建立在家长提前想好、明确自己底线的基础上。只有提前设置好底线,拉好安全网,才敢放手让孩子去自由探索。设置底线的原则,就是要权衡利弊——如果没有这层安全网,孩子会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这就好比医生给病人开某种药物。药物见效很快,但是副作用也很大。只有我们判定利大于弊,而且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开这种药。
我个人认为,底线是育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但又往往被忽视的部分。认真思考、重新审视你的育儿底线,可能会对你的育儿之路起到地覆天翻的作用。那在设置底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1. 混淆了底线和期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所谓期望,是我们对孩子的一种预判和估计。
比如,父母二人一个是清华毕业的,一个是北大毕业的,他们对孩子的学术能力就会有所期待,觉得自己的孩子再怎么样也能上个985高校。如果他们的孩子最终连211都没考上,这对他们必然是一个打击,因为这打破了他们的【期望】,但是这未必打破了他们的【底线】。从底线的角度来说,大概只要孩子身心健康,生活不要太难过就好了;甚至有一天,如果孩子生了重病,他们的底线也许就变成孩子只要还活着就好了。
2. 没有意识到底线的代价
刚才单脚站立的例子中,由于家长的期望设立过高,且执行过程中让孩子将这种期望解读为家长的底线,直接导致了孩子的畏难情绪。长此以往,这种习得性无助会发展到生活和学习的其他方面,让孩子谨小慎微,不敢轻易尝试新奇和困难的事物,更没有发展创新的内驱力。
3. 缺乏对碰触底线的预防
底线是最后手段,不得已而为之。真正的名医应该先预防人生病,而不是等病入膏肓了来恶补猛药。而作为家长,不应该坐等孩子突破底线,而是早在孩子离底线远远的时候,就预先建立好规则、准备好环境,让孩子根本不会靠近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