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疆喀什民警救助了一只怪里怪气的鸟,被发现的时候,它竖直脖子身体抻长,假装自己是根草。不光样子奇葩,名字也很奇葩:小苇鳽(Ixobrychus minutus),属于鹭科,苇鳽属。这个“鳽”字作者没有找到简体,它有“jiān”、“qiān”、“zhān”三个读音,在这里应该读“jiān”。
它为什么要摆这个pose呢?苇鳽属和它的亲戚麻鳽(Botaurus)属的一些物种,都有这个摆pose的行为。它们一般生活在浅水水域的芦苇丛中,你能看到,视频里的小苇鳽,肚子和脖子上有竖条纹,这是适用于芦苇丛的特殊迷彩。受到惊动,它们会原地静止不动,头颈向上方伸长仰面朝天,条纹伸直,就和芦苇垂直的茎秆混为一体了。不过只要离开了芦苇丛,这伪装就毫无作用,甚至还有点卖萌。
这里,沙漠豪猪老师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小苇鳽的亲戚大麻鳽(B. stellaris)。唔,这名字有点引人误解。人家的隐身技能也很销魂。大麻鳽是麻鳽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最大纪录接近80厘米,在整个鹭科中也算是大个子。和苗条的白鹭、苍鹭等远房亲戚比起来,大麻鳽的体型看起来又壮又胖。它的腿和脖子本来就都比白鹭短粗,平时还总是缩着脖,喙也粗壮如锥子一般。
除了头顶是黑色的以外,大麻鳽浑身羽毛的底色基本都是土黄色,背部和翅膀上有黑色宽条斑,腹面有着白色和深褐色的纵纹,再加上黄绿色的脚,构成了一套绝佳的迷彩服。每遇风吹草动,大麻鳽仰面朝天使出隐匿技能,整个鸟都融入背景,在芦苇丛中遁去身形。
大麻鳽在繁殖期外的时间里都是独行侠,雄性的领域性还很强,如果两只雄鸟领地范围重叠了,经常会发生激烈冲突。和其它鹭科鸟类一样,大麻鳽也是肉食性,它们的主食是小鱼和其他各种吞得下去的小动物,觅食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芦苇丛中缓慢踱步,时不时低头在水里啄两口。
大麻鳽有两个亚种——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指名亚种和生活在非洲的非洲亚种。我国只有指名亚种分布,大江南北都有它的身影。大麻鳽在我国华北和东北一般是春天来秋天走的夏候鸟,而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很多地区则是冬候鸟或者不迁徙的留鸟。
在本文作者所居住的北京,大麻鳽是城市野鸟中体型比较大的一种,在不少市内湿地中都能看到,也因此成了拍鸟大爷们算计的目标。他们会用钓鱼线拴着鱼把大麻鳽从芦苇丛中引诱出来,然后拍下各种不自然的照片,虽然标榜自己爱鸟,但实际上给鸟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另外,有些公园由于景观设计不当,导致每年都需要在生长旺季割芦苇,对大麻鳽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在英语中,苇鳽属和麻鳽属的鸟大多被称为bittern,大麻鳽叫great bittern或Eurasian bittern, bittern和属名Botaurus同源,是拉丁语中būtiō(鹭)和taurus(公牛)的合体。一个水鸟,为什么能和牛联系起来?这就要说起它的另一个技能——死亡嗓音。
大麻鳽平时不常鸣叫,偶尔能听见它“哦~哦~”的叫声。在繁殖期,雄鸟在求偶时会弯曲脖子,让颈部的羽毛蓬起来,发出沉闷而短促的求偶叫声,有点像牛叫,也有点像低音版的呜呜祖拉(也就是南非世界杯上观众吹的那个东西)。这种超低沉的声音是由食道周围肌肉收缩,喷出空气所发出的。
大麻鳽的巢也建在芦苇丛中,亲鸟会用芦苇等植物材料筑成浅盘状的巢,然后生下五六枚卵。
主要的孵化工作是由雌鸟完成的,雄鸟大部分时间负责警戒,警戒的方式主要是暗中观察(并不太会驱赶其它鸟类)。经过二十多天的孵化后雏鸟就出壳了,雏鸟初生时虽然体表有绒羽、眼睛也睁开了,但是还不能离巢单独行动,所以被看作半晚成鸟。雏鸟长得很快,出壳7天后就开始长羽毛,十几天就能离巢活动。这时如果在巢中受到惊吓,雏鸟们会跳入芦苇丛中四散躲避,出壳两个月后就可以独立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