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裹尸布”里,藏着什么动物?制作木乃伊是古埃及人的强项。他们会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再用布缠绕包裹起来,保藏千年。不仅是人,动物也会被制成木乃伊——比如上图展示的这三个藏品,你能猜出它们是什么动物吗?近日,来自英国斯旺西大学的专家利用显微CT技术,在不破坏木乃伊“裹尸布”的前提下,查明了这些动物的身份。它们分别是一只红隼、一只身首异处的埃及家猫,以及一条被盘成一捆的埃及眼镜蛇。
显微CT扫描获得的诸多细节,能够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古埃及宗教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发几张“自拍”给医生,就能诊断心脏病?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自拍”成了现代人的乐趣之一。不过,除了娱乐,自拍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重要功能——诊断心脏病。《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向医生发送“自拍照”可能成为一种廉价、简单的心脏病检测方法。
该研究表明,使用深度学习的计算机算法,通过分析人面部的四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即可成功检测冠心病(CAD)。在测试组中,1013名患者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54%。虽然该算法目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假阳性率46%,仅有汉族人做测试),但其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使其有望成为在一般人群中筛查心脏病高危患者的高效检测工具。在自拍前,记得关掉美颜。
说好的要减肥,为什么离开可乐炸鸡就会“人生无趣”?
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是减肥的必备条件。但习惯了汉堡炸鸡的日常之后,回归“粗茶淡饭”的饮食常令不少人痛苦难耐,这是什么原因呢?近日一篇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的论文,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了阐释:研究者对小鼠下丘脑弓状核(ARC)区域的一组调控饮食行为的神经元进行荧光成像记录(使用由中国科学家李毓龙团队开发的多巴胺荧光探针)。
此前研究发现,接受正常饮食的小鼠在饥饿状态下这些神经元会激活,引发小鼠食欲,进食普通饲料;但当研究者用高热量的食物对小鼠进行一段时间投喂后,小鼠再次进入饥饿状态时,普通饲料似乎就显得“难以下咽”,小鼠宁可挨饿也不愿多吃。进一步的神经环路研究表明,前期的高热量饮食重塑了ARC区域进食神经元的状态,使得其在饥饿条件下更难以被激活。
新型味觉细胞被发现,可同时鉴别多种味觉。
我们的舌头上分布着大量的味觉细胞,不同类型的味觉细胞能够品尝到酸、甜、苦、咸、鲜几种基本味觉。它们各司其职最终在脑中完成味觉信息的整合,帮助我们鉴别吃下的东西是美食还是毒物。近期,布法罗大学的研究者从小鼠的味蕾中分离出了一群全新的细胞类型,这种细胞对包括苦、甜、鲜、酸多种类型的味觉刺激都有响应,因此被命名为“广谱响应味觉细胞”(Broadly-responsive taste cells)。
这种新发现的味觉细胞究竟有什么生理功能,是接下来有待解决的问题。
皮皮虾下手那么狠,“小拳拳”为何不会受伤?雀尾螳螂虾(Odontodactylus scyllarus)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凶残的生物。这种皮皮虾的“拳头”能以23米/秒的速度、1500牛顿的力对猎物进行击打,将其置之于死地。人们不由好奇,雀尾螳螂虾出拳又快又狠,为什么自己不会受伤呢?
近日,科学家发现了它们的一种“高防”机制:“拳头”的外层,是由高度矿化的羟磷灰石纳米晶体与软质有机物相互嵌合形成的双连续结构。遇到高冲击力时,受力点周围的纳米晶体会变形以及分裂成更小的颗粒,与此同时,周遭的有机物会变得坚硬,防止分裂进一步扩散;若遇到的冲击力较低,变形的晶体还会恢复原样。通过这样巧妙的机制,皮皮虾的“拳头”变得更坚硬的同时,又能缓解和吸收大量的冲击力。
如果模仿这个结构制造出刚硬又防震的材料,将会在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一展身手。
“强颜欢笑”,也能让你更乐观。假装微笑,能改变人的心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肯定的。最近,一项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露出笑容的时候,即使并非主动,也比不笑时能更积极地看待他人的表情和动作。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咬一支笔,来模拟笑的表情。
实验中,受试者需要分别在咬笔和不咬笔的情况下,随机观看不同表情的人物图像,并快速判断图像里的人物是开心还是难过。结果发现,当受试者咬笔“假笑”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将画面里的人标记为“开心”。也就是说,当人自己脸上有笑容的时候,会更容易认为他人也是“开心”的。该研究提示了身体动作与知觉意识间的潜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