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环材”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领域的统称,里面包含的专业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比如制药、化工、石油工程、高分子、环境工程等等。但是,提及这几个专业领域,往往就会想到“四大天坑”,如果你在某乎上搜索,你会发现如下等等经久不衰的劝退话题。
生物学破解生命密码,化学关系人们衣食住行,材料研发解决能源危机,环保一直是人类生存的热门话题。这四大专业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都是实业与科技的结合体,国家提出要重点发展。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四大天坑”这样的名声?
首先,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计算机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大概是生化环材毕业生的3倍以上。
具体来说就是,一个211、985的计算机学士毕业生拿到年薪20W的薪资实属常态,30W以上也不稀奇。而同样背景的生化环材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即使疯发SCI,疯刷实习经验,毕业后进入一家大企业如果能拿到年薪8W~12W已实属不易。据说生化环材专业的毕业生要想“过得好”,需要读到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工作环境和待遇才能有较明显的提升,而薪资的上限却很有可能只是金融、计算机等行业的下限。
在今年公布的院校入选一流学科数量前五名中,“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就占3席。随着学科建设的进步,招生数量势必提升,许多高校里的生化环材学生都是被调剂去的这些专业。入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建设学科的大学最多,有30所。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连续九年占据世界第二大论文产出国,中国大学的SCI论文数目超过了236.1万篇。与论文发表数量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还在起步阶段的工业体系,那些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可能未来几十年内都难以进行工业应用。2013年,原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在40%以上。
企业人才需求少,实验型学科的本科生,仅凭本科的那一点点的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在找工作中难以脱颖而出;于是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只能被迫转专业、深造读研。
作为前沿科学的生化环材,想要成功是没有一条清晰笔直的路线的。做研究的这些人,谁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前进的方向是不是正确的,他们到底要走多久走多远才能看见终点的光;而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们,其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这个专业才会更靠近企业,能够“商业化”。很多错误的分岔路,离实用差得远,这两样注定了生化环材的学生们的成功成本高昂,不论是时间、精力。
虽然生化环材因为上述理由劝退了很多人,但是,我们相信还是有人留下来,还是有人抱着一些信念坚持下来。虽然“四大天坑”现在处境艰难,不被看好,但是科技发展如此迅速,未来或许会反转也说不定,毕竟“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