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最怕身边的人散发出销魂气味,有时即使隔着口罩,那种味道都能直冲天灵盖。为什么不同人的体味各有差异?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造成体味的“元凶”不是人体,而是生存于身体表面的细菌;而且,这些味道的历史或许比人类还要长。
腋下是狐臭最浓郁的地方,这是因为腋下密集分布了许多大汗腺。人类身体上有两种汗腺——小汗腺和大汗腺。小汗腺又叫做“外泌汗腺”,分布在全身大部分皮肤内,直接与皮肤外表面联通,通过散发汗液来调节体温;大汗腺则称为“顶泌汗腺”,主要分布在腋下、乳晕、外生殖道等毛囊密集的部位,通过毛囊上部分泌出一种较为黏稠的乳状液。
大汗腺分泌的这种乳状液本身并没有味道,但其中的一些物质——例如 Cys-Gly-3M3SH(半胱氨酸-甘氨酸-3M3SH),转化之后会变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 3M3SH(3-甲基-3-硫基-1-己醇)。3M3SH 是一种可挥发的硫醇,也是造成腋下体味最主要的化学物质。
可是,原本没有味道的分泌物,为什么会转化出 3M3SH 这种物质呢?科学家发现,元凶是腋下的葡萄球菌。
人类腋下生存着不同种类的葡萄球菌。最近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这些葡萄球菌进行筛选,找到了几种和体味密切相关的葡萄球菌,例如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inis)。这些细菌会摄入大汗腺分泌的无味的 Cys-Gly-3M3SH,然后将其转化为气味浓厚的 3M3SH。
这些葡萄球菌之所以具有从无味到臭味的转化能力,很可能是因为其中存在的 PatB 酶。原本没有转化能力的葡萄球菌,被人为地表达出 PatB 酶之后,它们也能够生产“狐臭”。至于 PatB 酶如何拥有了这种产生臭味的能力,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 PatB 酶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特别的疏水性袋状结构,可以有选择性地、更有效地和硫醇相结合,从而提高了生产“狐臭”的效率。
PatB 酶只在几种葡萄球菌里表达,研究者将能够产生 PatB 酶的葡萄球菌与不产生 PatB 酶的葡萄球菌进行遗传学分析对比,追溯其起源。结果发现,这些具有 PatB 酶的葡萄球菌可能产生于 6000 万年前,和包括眼镜猴及所有类人猿的灵长目在内的简鼻亚目出现的时间相当——换言之,当这些能够产生狐臭的细菌已经演化出来时,人类还没出现呢。
虽然体味主要是由生活于腋下的细菌所直接产生的,但是不同人的基因类型也会影响体味,其中最主要的基因是 ABCC11。
ABCC11 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通常会参与跨细胞膜的运输过程;但当 ABCC11 基因发生突变,其 538 位核苷酸从 G(含氮碱基为鸟嘌呤)变为 A(含氮碱基为腺嘌呤)的时候,这个基因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导致大汗腺萎缩变小、分泌的化学物质显著减少——这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狐臭物质”的前体 Cys-Gly-3M3SH。
这样一来,细菌用于产生狐臭的原料减少了;因此,比起 ABCC11 基因型为 GA 或是 GG 的人群,基因型为AA 人群的体味则会轻很多。
有趣的是,ABCC11 这个基因不仅和体味有关,还可以决定人类的耳垢。体味小的人(基因型为 AA)一般是干耳垢,而体味重的人(基因型为 GA 或 GG)则会有湿耳垢。而且,ABCC11 的基因型和种族、地理位置分布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东亚地区,比如中国、日本、韩国,大部分人的基因型都是 AA,人群的体味相对偏轻;而在其他族裔里,AA 基因型则非常少见。因而也有人认为,或许在人类演化的早期阶段,体味也是不同地区自然选择的标准之一。
虽然基因决定了大多数东亚人可以免受狐臭的困扰,但是一旦腋下汗液过多,不仅给细菌提供了制造狐臭的物质,同时也会促进它们过度繁殖,最终可能还是会出现体味过重的情况。保持通风,减少出汗——要不然,想想夏天体育课后的教室,那股味道是不是也和呼啦啦的电风扇一起,至今仍旧弥漫在你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