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疟原虫:颜宁团队和尹航团队提出抗疟药物新思路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20-08-28

颜宁团队和尹航团队通过解析疟原虫主要葡萄糖摄入蛋白PfHT1的结构,开发出一系列高效的选择性抑制剂,这些抑制剂能够有效杀死疟原虫而不影响人体细胞,为新一代抗疟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疟疾(Malaria)是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为媒介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的突出问题。可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5种,包括: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可感染各个时期的红细胞,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甚至导致死亡,是现存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疟原虫。上世纪70年代,屠呦呦等中国科技工作者从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抗疟效果良好的青蒿素化合物。

至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药物联用疗法仍旧是治疗恶性和重症疟疾的一线疗法,对全球的抗疟工作起到了突出贡献,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然而由于耐药性疟原虫的产生,ACT疗法已先后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出现了治疗失败的病例,开发新型抗疟药物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和公共卫生问题。葡萄糖是大多数动物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通过抑制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饥饿疗法”,可作为治疗一些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

在恶性疟原虫中,己糖转运蛋白PfHT1是其主要的葡萄糖摄入蛋白,通过抑制该蛋白的转运活性,将可能有效抑制疟原虫的能量摄入从而抑制原虫的生长和增殖,但是该策略的难度在于定向抑制疟原虫的糖摄入而不影响人体细胞。在早期针对PfHT1作为抗疟靶点的研究中,由于缺乏该蛋白的结构信息,抑制剂的开发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进步。

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领导的团队在2014年和2015年相继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GLUT3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与此同时将目标锁定PfHT1,并在结构解析的基础上与清华大学药学院尹航教授团队合作进行基于结构的小分子药物开发。今天,颜宁团队与尹航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在线发表论文,报道了PfHT1分别结合天然底物葡萄糖和抑制剂C3361的两个结构。

出乎意料,C3361的结合导致了PfHT1巨大的构象变化,衍生出一个全新的空腔结构,可以用来作为靶点进行抑制剂的设计与优化。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更高亲和力的选择性抑制剂,在原虫抑制实验中确认可以有效杀死疟原虫,却对人源细胞无害,从而为开发新一代抗疟药物开辟了道路。

在发表《细胞》论文的同时,两个团队还合作在生物领域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这一文章中进一步详细阐明了新一代小分子抑制剂系列的设计思路和构效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原虫抑制实验验证了该系列小分子抑制剂的高杀伤性、低细胞毒性以及针对原虫多个繁殖周期都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多周期性,从而为该系列抗疟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综上,研究团队针对疟疾耐药性不断增加的现状,通过对底物或抑制剂结合状态下的PfHT1蛋白结构解析,鉴定了新的药物结合位点并设计出一系列高效的“正构-别构”双位点抑制剂。通过抑制疟原虫对葡萄糖的摄取“饿死疟原虫”,这代表着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研发思路,为下一代抗疟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UUID: e7ef7237-d6ef-4ce4-8d0f-4be54432000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8-28_饿死疟原虫:颜宁团队和尹航团队提出抗疟药物新思路.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