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博物历》的部分主角是爬行动物,有龟、有鳄、还有蛇。当然,还少不了蜥蜴目的动物。蜥蜴目的动物包括我们在房前屋后经常能见到的壁虎、体色多变的变色龙、以及“史前巨兽”科莫多巨蜥等等。令人惊讶的是,蜥蜴目中有一小类是能够飞行的,今天的主角——斑飞蜥,就是如此。
斑飞蜥(Draco maculatus)在脊椎动物的几大类群中,除了几乎全员能飞的鸟类外,其他每个类群中都有能飞行的“异类”,比如鱼类中的飞鱼、两栖动物中的树蛙、爬行动物中的飞蜥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和鼯鼠等等。飞蜥的翅膀附着在延伸的肋骨上,肋骨收起时并不能轻易地看到。
当斑飞蜥在树上活动时,翅膀是毫无存在感的,它们该爬爬,该跑跑,前肢和后肢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都不会受到翅膀的“连累”,不耽误它抓虫子吃。
而当斑飞蜥的肋骨展开、露出翅膀时,小手手会抓住最前面的肋骨,帮助翅膀展开,形成一个“复合翅膀”。斑飞蜥的翅膀由5根外延的肋骨支撑,肋骨间有纤细的肌肉相连,还有薄薄的皮肤覆盖于翅膀表面。在前肢的带动下,翅膀的角度和面积会发生改变,就像舞台上拉扯着大裙子的姑娘一样,两侧裙摆的开合大小也会有所不同。借助这一点以及尾巴的摆动,斑飞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飞行的速度和方向,比较精准地降落到对面的树上。
研究人员观察了6种飞蜥后发现,飞蜥翅膀的颜色虽然比身体鲜艳,但是却与环境中落叶的主要颜色比较接近。换句话说,飞蜥鲜艳的翅膀颜色可能是在模拟树叶,而飞翔则是在模拟树叶飘落。这也算是一种躲避天敌的伪装吧!
除了翅膀,斑飞蜥还有一个身体部位可以张开——在它们喉部下方,收着一面黄色小旗子。当周围环境安全时,斑飞蜥就会张开小旗子和同伴交流。科学家研究了马来西亚婆罗洲的13种、122只飞蜥,发现飞蜥的喉旗越大,颜色就越不鲜艳;而喉旗越小,颜色就越鲜艳。这可能是因为,喉旗的大和鲜艳虽然都有助于与同伴交流,但同时兼具大和鲜艳两者,就太过招摇了,因此飞蜥大多只拥有其中一种特征。
斑飞蜥具有一定领域性,如果在自己的地盘上遇到同性别的竞争者,会在后面穷追不舍直到把它赶走。不过通常情况下,它们不会到处乱飞,入侵到别人的领域。斑飞蜥虽然是一种在栖息在树上的动物,但若想要完成整个生活史,它们也不得不下到地面上。交配后的雌性斑飞蜥,会下到地面,用嘴挖开一个小土洞,把卵产在里面,完成之后,人家还会回到树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