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传说与牵牛织女的星宿故事

作者: 韩枭扬 萨米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0-08-25

文章详细介绍了七夕节日的由来,特别是牵牛织女的传说,从星宿的观察到民间传说的演变,揭示了这一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

现在的七夕之所以被大家过成了“中国情人节”,就是因为这天是传说中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的约会日。这俩人一年就见一回,感情看起来还是很深的样子,难道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异地恋模范情侣?并不。更有甚者,牵牛曾经还是个渣男。关于这事儿,我们要从天上的星星说起。数千年前,生活在北半球各地的古代人类闲来无事仰望夜空,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一颗特别耀眼的星星。

它闪烁于银河西岸,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一年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夜晚都能看到它高悬空中。古希腊人将这颗亮星与周遭几颗小星编成一组,称为“天琴座”,对应着希腊神话中诗人俄耳甫斯的竖琴,亮星就是竖琴把手。而在罗马帝国时代,人们用这颗亮星修订历法,当它在特定时刻从地平线升起,就说明秋天来了。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将这颗星视为天堂的判官,巴比伦人则叫它“光之使者”,都对它高悬头顶、光华璀璨的形象心怀敬意。

夏季夜空中隔银河相望的牵牛星(河鼓二)与织女星(天琴座α),它们与不远处的另一亮星“天津四”共同组成了“夏季大三角”,是北半球夏季夜空的标志。织女星与其附近的两颗小星连成一个V字形,被中国古人称为“织女三星”,人们根据它们出现的时间,以及V字形的开口朝向来判断季节时令。华夏先民也早早关注到了这颗星。

不过,我们的祖先独辟蹊径,为这颗全天数一数二的亮星,设计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的身份:将它看成一位坐在织布机旁的女子,叫它“织女星”。织女星与其附近的两颗小星,被古人打包称作“织女三星”。若将两颗小星分别与织女星连线,则能形成一个V字形。农历七月的傍晚,你出门遛弯儿时夜观天象,就能看到头顶有三颗bling bling的星星组成了一个大三角,它们分别是织女星,牛郎星和天津四。

就算光污染严重,它们也依然很亮很清晰。学会这个,就可以跟其他人炫耀了。根据西汉文献《大戴礼记》描述,按照当时的历法,七月(夏末秋初)黄昏时分,织女三星V字形的开口是朝向东方的;十月(初冬)拂晓时,这个开口则朝向北方。当时的织女星,就是这样一种时令标志,当它渐渐由东向转为北向,说明时节进入秋冬,是纺织的时候了。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瓜熟蒂落,果味香甜,因而在先秦时期,人们一直觉得是织女星保佑了人间香甜好吃的水果,因此占此星主瓜果。在银河东岸,织女星斜对面,还有另一颗抢眼的亮星。各大古文明当然也没忽略它,围绕它展开了种种想象。其中,唯有我们的祖先脑洞特大,觉得它与织女星遥相辉映,却又被银河从中隔断,似近还远,真是个暧昧又虐心的距离呢~~于是给河东亮星取名“牵牛”,和织女凑成了一对儿。

今天的我们,对于牵牛织女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了——织女下凡,与牵牛郎相恋,可惜天人有别,天界大佬们用银河隔开两人,使他们不能厮守。但由于二人爱情感天动地,天界最终小作让步,让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通过喜鹊搭成的桥相会一次。然而,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先秦竹简《日书》中,有两处提到牵牛织女,一处是:“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另一处类似:“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两条都在说牵牛织女结婚的日子不吉利,不宜婚嫁。为什么呢?因为他俩结婚没几年,牛郎就抛弃了织女——“三弃”是多次抛弃,“弃若亡”是说抛弃得干脆利落,就像织女已经死了一样。两句都强调他俩的婚姻没有好结果,所以不建议人们选这个日子结婚。先秦民歌《诗经·小雅·大东》里,织女和牵牛也“同框”了——诗中说这两颗星隔着皎皎银河,织女终日碌碌,却织不出布匹,牵牛明亮耀眼,却不能拉车。

结合全诗来看,这次同框并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借他俩进行讽喻:天上的星宿有名无实,地上的贵族尸位素餐。到了汉乐府中,又有一首著名的《迢迢牵牛星》写到了他俩,里面也说织女整天织不成布,不过把原因写得非常人性化:一水之隔,她却跟牵牛说不上话,所以伤心过度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在汉代画像石中,能看到拟人化的牵牛织女:一个是扬鞭驱牛的农夫,一个是跪坐纺线的农妇——都是最常见的劳动人民形象。

角色如此亲切,故事情节却如此凄苦,围观群众就不痛快了。于是,东汉时,有人在传说中加上了“七夕鹊桥”,希望给织女一个渡河寻夫的机会。至于为什么是在七夕,是因为旧历七月已入秋,一方面,正是织女星闪耀于前半夜、易被观测的时节,另一方面,也是喜鹊换冬羽的时候。古人经常在那段时间看到羽毛不齐整的喜鹊,就说那是被织女踩秃的。

然而,光加一座桥还不够,毕竟当初是牵牛抛弃织女,现在单单让织女过河求复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啊......因此到了魏晋时,人们干脆把二人分开的理由也改了,《述异志》中说,织女是天帝的孩子,本来特别勤劳,年复一年忙于纺织,连梳妆打扮都顾不上。天帝看着心疼,就把她嫁给了河西的牵牛。谁知织女嫁过去就不织布了,气坏了天帝,遂把他们分开,只许一年一见。

至此,原本的“负心抛妻”已经被改成了是外力促使的夫妻分离,牵牛也差不多洗白了。时间继续推移,事情又节外生枝了。在东晋《搜神记》中,有两则故事,其一是“姑获鸟”传说的原型,说一男子在田野中见到几个穿羽衣的姑娘,其实她们是鸟所化,男子悄悄偷走一件羽衣,强娶那个失去羽衣不能化鸟的姑娘。后来姑娘找到被藏起的羽衣,立刻二话不说穿上飞走了。

其二则是汉代孝子董永的故事,他为了葬父而卖身为奴,结果这份孝心感动上天,天帝派织女下凡,凭借织布绝技帮他还债赎身。“董永卖身葬父”这两个故事都没有牵牛什么事儿,第一个故事甚至连织女都没出场。但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渐渐把三者搅和在了一起。于是,本是天上星宿的牵牛,渐渐变成了人间放牛郎,他和织女也成了身份悬殊的“天人恋”。

传说更是拧成一团乱麻:有说董永偷了仙女羽衣的,有将织女从单人变成团队的(跟牛郎恋爱的只是团队中的一人),最后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说法也出现了。这个故事经过千年发酵,情节不断丰富,终于变成了如今的模样。但无论传说如何流变,有一点却是基本不变的——唐宋以后,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牵牛织女就是一对聚少离多、却情比金坚的异地恋典范。

歌颂他们的诗词歌赋多不胜数,其中更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经典佳句。现在的年轻人们也会在七夕节秀秀恩爱什么的,把它当做“中国情人节”庆祝。七夕也是人间女子祭祀织女的“乞巧节”。姑娘们在七夕之夜拈香拜月,摆放时鲜瓜果,用穿多孔针等游戏来向织女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这个节日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变成了纯粹的祈福节日,不限性别年龄、不计愿望内容,人人都可以向织女许愿。

人们会将千奇百怪的愿望写在彩色纸签上,悬挂于竹枝。但是有一点特别神奇,就是大家的传统观念里,还留有数千年前《日书》的影子——老人们往往一边对“天仙配”津津乐道,一边却十分坚决地认为,七夕之日,不宜嫁娶。有个爱你的人不容易,祝大家七夕快乐,不过节的各位,我建议你,撰文 | 韩枭扬 萨米,微信编辑 | 高兴

UUID: ceb876e5-e129-4312-9339-e607560bbe5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8-25_爱情啊好荒诞,牵牛啊真渣男.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