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为啥非要吃野生菌?

作者: 翦翳翎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0-08-21

云南人痴迷于吃野生菌,尽管每年都有中毒事件发生,主要因为野生菌的美味和部分菌种无法人工养殖。野生菌中毒事件在云南高发,尤其是农村和家庭中毒占比高。尽管有些野生菌已经可以人工种植,但许多野生菌由于与植物共生或与白蚁共生,目前还无法实现人工养殖。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夏天父亲都要上山采野生菌回来吃,可吃10次有8次都是苦辣无比。后来才知道,父亲时不时会捡到“红脸菌”(红色的红菇属蘑菇的统称),这里面混含了一些有毒蘑菇,尝起来往往有苦味和辣味。原来父亲每年都会给我们采毒蘑菇吃,万幸一家人一直都平平安安活到现在。但云南的野生菌爱好者,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对于“吃菌中毒”这件事儿,云南人最有发言权。

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吃菌中毒过的云南人都不算真正的云南人”。而云南方言中专门用“你怕是吃菌中毒”来骂人,形容人憨傻痴怪。在2011到2017年,云南省共报告野生菌中毒事件1789起,其中中毒7966人、死亡219人,病死率2.7%。农村中毒、家庭中毒的占比很高,特别是在农村宴席中毒的话,会波及更多的人,平均每起71人。

在中毒者中,主要是20~59岁青壮年,但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中毒者病死率更高。就中毒发生地点来说,云南的楚雄州、文山州、玉溪市是野生菌中毒发生的高发地区,中毒报告起数占总报告起数的52.2%。今年的情况也差不多。截止7月20日,云南省今年已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野生菌刚迎来旺季,日后中毒人数可能还会增加。

外地人可能会疑惑:每年中毒这么严重,那为啥云南人还对野生菌如此痴狂?

原因之一是,馋了。哪里都有好野生菌这一口的,只不过云南人吃得比较夸张,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传承。以前缺粮少菜时,就跟打猎砍柴一样,采食野生菌更多是为了填饱肚子;如今大多数人衣食无忧,吃野生菌也渐渐成了一种猎奇体验和舌尖享受。原因之二,很多“野生”的菌没法被“家养”。吃野生菌容易中毒,我们自己栽培野生菌、进行安全筛选,不就可以了吗?

没错,一些野生菌已经实现了人工种植,比如竹荪、羊肚菌、黑牛肝菌(暗褐网柄牛肝菌)。但同时,也有许多野生菌还不能人工种植,相关技术达不到。很多野生菌都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菌——它们依靠植物根系为它们提供部分养分,离开植物根系后就很难生长。这也是大多数蘑菇都长在林下草间的原因之一。

拿“四大菌王”之一的鸡㙡(常被误写为“鸡枞”)来举例说说吧。与其他大多数野生菌都不一样,鸡㙡的共生生物并非植物,而是白蚁。

欲种鸡㙡,必先引种白蚁。但白蚁会取食鸡㙡菌丝和老化的菌圃,鸡㙡子实体的生长又常会抽取蚁巢内菌圃的营养,因此白蚁会想尽办法来阻止鸡㙡子实体的产生。所以说,就算白蚁鸡㙡一起养,也不见得能保证鸡㙡稳定产出,而且成本真的高。另外,鸡㙡的孢子会萌发出菌丝,菌丝会逐渐缠结成小白球,小白球继而变成柱状菌索,菌索再生成假根,进而发育出子实体。目前,实验室内栽培鸡㙡菌时,只能培养到小白球阶段。

鸡㙡菌后面的生长过程需要在蚁巢内才可以进行,至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目前还不清楚,毕竟鸡㙡与白蚁早已共生进化了几百万年,彼此间的关系十分亲密且复杂。想要栽培鸡㙡,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任何辨别毒蘑菇的简易方法,一般人没有能力分辨野生菌的种类和毒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吃。网上流传的各种毒蘑菇辨别大法几乎都是误导,谁信谁中招。非要吃野生菌的话,也请一定记住,至少不要第一个吃(狗头)。

UUID: cf0fd13c-c72c-442e-af4a-2299116bf6a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8-21_云南人为啥非要吃野生菌?因为没法家养啊!.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