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除了为生存提供基本能量,人们越来越追求食物是否美味、营养、安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开始对自己所吃的食物疑神疑鬼。了解食物的生产过程,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选购优质安全的食物,让吃饭重归平和。这次,就一起去看看鸡为了走上餐桌都做了哪些努力(鸡表示并不想努力)。第一站——父母代种鸡场。
现代化养殖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度分工,人们专门设立种鸡场,饲养用于繁殖生产的种鸡,以确保生出的小鸡品种稳定。鸡的生命始于一颗受精的鸡蛋,把它们孵出来的并不是鸡妈妈,而是孵蛋箱——恒温37℃,每天两次自动翻转蛋的角度,模拟鸡妈妈拿爪子扒拉窝里的蛋。在这样的环境里经过21天的孵化,长得越来越大的小鸡再也受不了蛋壳的束缚,就会自己啄壳而出。母鸡虽然没有亲自将小鸡孵出,却同样给了它们满满的呵护。
所有的母鸡在产蛋前都接受了全面的疫苗免疫,它们将疫苗产生的对各种疾病的抗体,通过鸡蛋传递给小鸡(母源抗体),保护弱小的孩子免受疾病侵袭。第二站——商品代养鸡场。小鸡们将在养鸡场度过大部分的鸡生,根据鸡的品种不同,时间从几十天到上百天不等,但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育雏期和育肥期。育雏期的目标是确保小鸡们能适应养鸡场的新环境,学会自己采食和饮水,为以后茁壮成长做好准备。
与许多初生小动物一样,小鸡的体温控制中枢发育不完全,无法在外界环境发生冷热变化的时候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饲养小鸡的鸡舍会将温度调控在35℃左右,随着小鸡逐渐长大,再慢慢调降环境温度到20℃左右。接下来小鸡就要学会自己吃饲料了,在缺乏母鸡教导的情况下,需要饲养员扮演鸡妈妈的角色,将小鸡抓到饲料槽或饮水槽旁教导(强迫)它们吃喝,很快一群小鸡就能互相模仿着学会采食和饮水了。第三站——屠宰场。
小鸡们在养鸡场经过几十、上百天的生长,达到合格的体重,终于可以出栏了。影视剧里死囚犯行刑前都会先给吃顿好的,寓意死也能做个饱死鬼。但肉鸡短短的一生都在吃吃吃,临死前却要饿它一饿。一般在屠宰前8~12小时会停饲,毕竟这时候吃下去的饲料对长肉没什么贡献,只是徒增胃肠内容物罢了。
小鸡们来到屠宰场后,屠宰场兽医必须先核验《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并对送宰鸡只的外观和精神状态进行检查,查验合格的动物才可以进入后续的屠宰程序。屠宰场的工作人员更是有严格的着装要求,必须穿着专门的工作服和靴子,佩戴好手套、口罩和帽子,进入屠宰空间前还要进行全身除尘和消毒。第四站——从菜市场到餐桌。近年来,我国对活禽交易的管控越来越严格,很多地方都在逐步取消活禽交易市场。
活禽市场的鸡很有可能来自小养鸡场或后院家养鸡,较差的饲养管理让这些鸡更容易患病,在缺乏足够监管时滥用药物的情况也会更严重。活禽携带的疾病也很容易传染给人,过去发生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案例,很多也都与活禽市场交易相关。对于消费者来说,直接购买已经屠宰、分割好的整鸡或生鲜鸡肉无疑是更加安全和方便的选择。以前家里炖鸡,父母总会把鸡腿和鸡翅留给孩子。
现代化养鸡产业依靠集中屠宰、分割销售的模式,让我们可以爱吃鸡腿买鸡腿,爱吃鸡翅买鸡翅,今天炖汤用整鸡,明天也可以啃鸡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