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出11万的蛐蛐儿,到底有多好玩?

作者: 李小葵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08-20

这篇文章介绍了斗蟋蟀这一古老娱乐活动的背后知识,包括蟋蟀的打斗行为、培养技巧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参与。同时,文章也提到了斗蟋蟀活动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和沉迷风险。

一只蛐蛐儿能卖11万?我说的可不是动森里的蛐蛐儿,而是现实世界的斗蟋蟀产业。在山东宁阳县,每年斗蟋比赛带来的旅游等附加产值,竟高达6亿。斗虫可谓全人类共通的爱好:日本人痴迷斗甲虫,还“斗”出了精灵宝可梦,中国粤地区和马来西亚偏爱斗跳蛛(称为“豹虎”),从魏晋开始,蛐蛐儿更是被中国人围观了一千多年。宋代大奸臣贾似道写的《促织经》,被称为“第一部蟋蟀的昆虫学专著”。

今天,就请李小葵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斗蛐蛐儿背后的动物行为学知识。

秋天是蟋蟀恋爱的季节,为了争夺跟雌蟋蟀交配的权力,雄蟋蟀间常常大打出手,一场大战结束后,胜者会抖动身体、摇摆腹部,并发出求偶的叫声,总之是非常得意的样子,引来异性爬到自己身上,完成不可描述之事。而败者就比较惨了,不仅消耗了大量体力,而且胳膊腿儿翅膀受伤,脱单的希望更加渺茫。也就是因为能打的蟋蟀才有后代,所以蟋蟀越来越会打,并形成了一定的套路。

蟋蟀打斗被开发为娱乐项目后,人们在此事上倾注了金钱和自尊,自个儿的蟋蟀能不能打就格外重要。要把路边捉来的小虫子培养成格斗高手,有这么几个点要留心。首先好斗性和蟋蟀的年龄相关。比如蟋蟀中的田蟋蟀(Gryllus integer),人们发现性发育越成熟的个体越好斗,把羽化后不到五天的“蟀弟”和羽化超过七天的“蟀哥”放在一起,后者发起攻击的概率高达85%,胜率在90%左右。

所以太小的蟋蟀不适合上战场,俗话说什么来着?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蟋蟀们是认同的。

一场蟋蟀决斗的胜负,不仅取决于蟋蟀,还需要人的助攻。人们在研究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的时候发现,赢过一场的蟋蟀再次获胜的可能性更大:第一次上战场的小蟋蟀一般能打到5级,胜利后休息5分钟再上场,战斗持续时间和打斗等级都会上升,简单来说,就是特别擅长乘胜追击。但是!

如果中场休息的时间太长,比如每次休息20分钟,蟋蟀乘胜追击的优势就会消失,甚至越来越不尽人意,战败的蟋蟀更是会在接下来几个小时里闷闷不乐,对打斗兴趣索然。这个结论在跳蛛、太阳鱼,和一些啮齿类动物中也得到了类似的验证。

一般而言,昆虫的繁殖速度快,死亡率高,对外界捕杀的承受力比较大。但是像宁阳县这样的全国斗蟋蟀“热点”,暴利驱使下的大规模捕虫活动,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资源。而且,一些斗蟋蟀活动具有赌博的性质。学术界已经逐渐注意到,日本的斗甲虫活动,引发的生态破坏和物种入侵,但我们对于斗蟋蟀这方面的了解还很匮乏。斗蟋蟀在古代被斥为玩物丧志,在如今也不是纯有益而全无害的,游戏虽好,不要沉迷哦。

UUID: b15c03bc-3f60-4b83-a751-13d180921d8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8-20_卖出11万的蛐蛐儿,到底有多好玩?.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